情人节的晚上在知乎上更新答案这是什么鬼……
恩,看见评论里有不少讨论,觉得有必要说得再详细再清楚些,于是更新答案。
我之前说: (古代)很多工艺和技术是经验积累的传承,这些口耳相传不见于文献的知识,绝大部分失传了,但这些全部可以以现代科技来解决,而不是以现代技术做不到——因此所谓用现代科技都达不到,是个流传广泛的谬误。
于是有些朋友就提到一些具体文物的复原并不尽人意。
其实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所有这些不尽人意 ,从学术角度看,确实不属于现代科技解决不了的难题——仔细想想我这话的定义,别想都不想就先跳起来哈。
譬如有朋友提到青铜剑铬化问题。首先我想说的是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并非如这位朋友说的那样是量产,这个可以查考古报告的。其次是即便它真的量产了,也不能说明古代技术我们现在达不到。
技术达不到是什么意思?是科技树的高度不够。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国古代的黄铜生产。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中国古代黄铜生产,有兴趣可以去看下:
欧阳修【日本刀歌】里的「真鍮」 - 汗青论史 - 知乎专栏。我在里面说:
黄铜在我国到底是什么时候冶炼成功的,目前还无确切定论,但其成品最早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这一观点,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虽然此前我国有少量的铜铅锌合金也就是黄铜制品出现,但早期黄铜制品质量和产量都很不稳定,而矿石中一般都是铅锌共生且难以分离,所以很可能系天然黄铜矿产品或偶然得之的产品,很难说是刻意为之。
另外,据新疆出土的高昌王国时期文献记载,在公元四、五世纪,我国大宗「鍮石」主要还是来自西域的舶来品。到了隋唐时期,已基本可以认为我国能自行冶炼一部分,并普及到了民间,如唐【皇帝九鼎神丹经绝】里就记载了「炼鍮石法」。此后我国自行冶炼产品逐渐增多。到明代,虽然还有继续引进,如印度黄铜等,但国产「鍮石」无论在技术、质量和产量上,都已达到了相当高度,黄铜已成一种应用极其普遍的器用材料。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国秦汉时期肯定无法提炼锌,那当时的黄铜制造是否可以标到科技树上提炼锌的那个高度呢?
显然不可以。因为这个现象其实和宋代烧制均瓷以及天青影青的问题一样,仅仅属于配方和材料问题,而不是科技难度,当时的古人并没有真的掌握锌提炼技术。同样的例子还有印度乌兹钢,等等,等等。
秦汉黄铜制品,实际上我们现在基本都认为是依赖天然铅铜锌共生矿得到的,因为其产品的元素成分和比例极不稳定,差异非常大,迄今无法呈现人为的痕迹。也就是说,是当时使用的这个矿的矿石成分和比例,正好可以炼出黄铜来,于是就炼出来了。等这个矿开完,古人就造不出来了。
印度乌兹钢就是这样灭绝的,因为他们的这个矿采完了。
青铜剑铬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属于使用的材料问题。基本上我认为铸造这种青铜剑的材料,甚至可能在使用的范里,有正好可以形成铬化的构成成分在内。倘若不给具备这种天然条件的原材料,特意让秦人去做铬化工艺,我不认为他们能做出来。科技不够就是不够,当时科技水准不足以让他们人为地有意识地完成这个工艺。
宋代均瓷的铀色和胎,本质上和黄铜问题是一样的。其难题在于材料和配比,用什么料?比例多少?温度多少?这些材料、配比表、工艺流程目前失传,因此我们无法还原——这就是我说的,这些口耳相传不见于文献的知识,绝大部分失传了。但这些全部可以以现代科技来解决,而不是以现代技术做不到。
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树高度,要做一样的铀色,真不是难题。
但问题在于 文物和考古学上说的」复原「,其精确定义是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制造,也就是用宋代存在的技术和材料去制造。 这我们真做不出来——我们确实不知道他们凭那会的科技树高度,是怎么干出这么奇葩的产品的,反正让我们干肯定不成。除非允许我们使用现代科技。
一样道理的还有现代的一样器物——宜兴紫砂壶。现在宜兴的这个紫砂泥坑口,已经被封存,每年只从库里拿出一部分存料生产。一旦这个坑口料用完,可以肯定之后的产品和之前一定有差异。因为我们再也找不到一样成分的泥了。
这些问题,从学术和科技角度看,都不是难度,都只是因为一些工艺的和材料上的缺失,导致我们现在无法百分百还原而已,但肯定不存在任何当代科技无法解决的难题。
其实在文物和考古领域里,绝大部分让专业人员挠头的问题,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在当时的科技水准下,他们是怎么干出来的?而不是我们以现代科技都无法干出来。
我们干不来的,几乎全是材料和配比及工艺问题,这些问题,几乎全是是依赖于口耳相传的经验,一旦传承灭绝,大部分就再也无法恢复了。
我再举个例子,古代一种装饰用材料:虬角。
这个词组读qiū jué,行内也叫」秋橛「。这实际是海象牙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