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的积累。
虽然苏联和中国都是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过后也建立了相似的政治体制。但是两个国家之前的历史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的。
沙皇俄国从彼得大帝时期就开始学习西欧的科学技术,1724年成立了俄罗斯科学院(清朝雍正在位为1722-1735年),大数学家欧拉也长期在俄国工作。
18-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是欧洲几大列强之一,曾经挽回了整个欧洲的败局。即使到了20世纪初,十月革命前夕,也只是内忧重重,而没有中国晚清时期严重的外患。
国内有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上层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文学家等。
相比之下,中国是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相比于沙俄在西欧列强面前强势的表现,中国近代史是什么样子我想大家都比较清楚。所以国内科学发展一直缺少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家对科学的理解也往往止步于坚船利炮、铁路电报的程度。这一点可参考清政府早期公派赴美留学生的学习专业。
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依然致力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建设中。我虽然没有亲历过那个年代,但是接触过不少那个年代的教科书、宣传资料,可以说那个时代依然是工业至上的时代。
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等的访华,可以说让中国领导人第一次重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
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曾经长期受唯物主义的影响,认为真理从实践生产中来,对基础理论科学存在误解。对此李政道曾经解释,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不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真理从实践中来这个说法并没有错。
这个说法显然毛泽东听了很受用。
1977年邓小平批准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看做国内开始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开始。
也就是说,从历史来看,中国基础科学发展步入正轨的时间可能不到40年。
历史积累不仅仅是科研成果积累这么简单的事情,全社会从领导者到民众对基础科学的了解和尊重,都是需要积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