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健康

造成「睡眠拖延癥」的原因包括什麽,如何克服,有哪些有效的建議?

2021-02-04健康

聽起來有些荒謬,但睡眠拖延的人熬到深夜不睡覺,其實是為了能醒著休息。

大部份晚睡的人並非真正有睡眠障礙 [1] ,也不是有迫不得已的外部原因,比如必須熬夜加班,而是明明已經到了計劃睡覺的時間,仍然鬼使神差地拿起手機/電腦刷劇、打遊戲、購物、刷短視訊、刷社交媒體.......

如果你也是這樣,那麽你很有可能是陷入了 睡覺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 。沒錯,天生不羈放縱愛拖延的人類,連睡覺都是能拖延的。

拖著不睡覺,是不知道晚睡的危害嗎?

不,事實上,睡眠拖延的人很清楚晚睡會使ta們在第二天感到疲倦、易怒、喪失活力,也知道自己很可能會因為晚睡而內疚、自責和後悔,卻仍然選擇了故意拖延睡眠時間 [2]

既然對晚睡的危害如此人間清醒,拖著不睡覺,究竟是在圖什麽呢?

答案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 很多人睡眠拖延,其實是為了能好好休息。

「白天的生活實在是被填得太滿了,上班、加班已經夠辛苦了,晚上回到家後還要做家務、陪老婆和孩子......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上和老婆說晚安後一個人玩手機的時候,感覺一天就剩這麽點時間屬於自己,能不被打擾地休息。"—— Gary,男,35歲

睡眠基金會(Sleep Foundation)對睡眠拖延的解釋是—— 「由於日常缺乏自由時間,而決定犧牲睡眠來享受休閑時光。」 睡眠拖延,正是因為我們太缺少自主、自由的休息時間了。

對大部份必須打工的普通人來說,當白天的時間被綁架、自主休閑娛樂的時間被剝奪,便只能剝奪自己的睡覺時間,在深夜做自己的主宰,尋求生活的慰藉,重獲被剝奪的自由。

晚睡,也是無數當代年輕人對過度工作和喪失自主權的悄聲反抗,也是在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自我放縱的合理化 [3] ——「為了生活我都已經這麽辛苦了,難道還不值得晚點睡嗎?」

晚睡是會上癮的,讓人不願意戒掉,因為戒掉熬夜就像是戒掉了一部份的自我,喪失了一段甚至是我們 最渴望、最珍視的休閑時光。

壓力大、生活空虛、壓抑欲望,這些人更容易不小心成為熬夜冠軍——

盡管睡眠拖延在當代年輕人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仍然有些人會發現自己更難控制自己不晚睡。那麽,哪些人更容易一不小心就成為「熬夜杯」的冠軍呢?

1.工作生活壓力大,且難以有效應對的人。

「壓力太大,想多放縱一會兒,舍不得睡去,醒來就要去打工了。」
—— Carrie,女, 33歲

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壓力過大的人,很容易陷入僵化的應對方式(coping inflexbility),比如選擇逃避、否認現實來嘗試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而難以做到去直接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在深夜多醒一會兒,就能多逃避一會兒現實的壓力,透過犧牲睡眠來獲得短暫的慰藉 [4]

2.感到生活空虛,缺少意義感的人。

「工作迴圈重復,忙碌又無聊,但我經常覺得白天什麽有價值的事情都沒幹,晚上不想睡覺,只是不願意面對毫無價值的一天又要結束了。」—— 可樂,男,30歲

有些人會感覺自己在被生活推著前進,生活茫茫碌碌卻對看不到價值,這會使人產生一種負面的情緒狀態——空虛感(emptiness),一種空虛、空曠、缺乏意義的感受。

為了能夠從這種可怕的空虛感中逃脫,人們會做出很多不健康的逃避行為,比如透過晚睡來尋求抓住缺失的東西,讓自己的內心不要變得那麽「空」。

3.抵制了太多欲望,而消耗心理資源的人。

「我很想抵制住熬夜刷劇的欲望,可越是逼自己早點睡,越是會控制不住地想著多看一集就睡,結果就停不下來了。」—— 悶悶,女,27歲

當人們試圖抵制許多欲望後,自我資源的消耗會使人更可能屈服於誘惑 [5] 。研究發現,白天抵制更多誘惑和欲望(例如,想要享受休閑活動或吃垃圾食品)的人,會因為自我資源的消耗而有更嚴重的睡眠拖延行為 [6]

深夜,通常正是我們資源消耗嚴重,自我控制水平處在最低點的時候 [7] 。我們是無法透過強迫自己更「自律」一些來戰勝睡眠拖延的。

戰勝睡眠拖延的關鍵:放棄改掉晚睡!

這不是一句玩笑。

執著於戰勝睡眠拖延,是對於晚睡的一種「對抗」。 在這種對抗中,人會處在一種如臨大敵的緊繃狀態,晚睡被當作一個「敵人」而不被我們自己理解和接納。

我們需要理解,晚睡滿足了那些我們內心隱秘的需求——想要自主的休息、有意義感的生活和對人生的掌控感。當我們感到這些需求只能透過晚睡才能滿足時,便會缺乏改變的動力。

當我們可以采取一種接納、不評判的態度更加友善地對待自己的晚睡行為時,控制不住晚睡的情況便能夠得到緩解 [8]

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 把關註點從執著於改掉晚睡的「對抗」中轉移,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讓生活過得更充實、更有掌控感,讓自己能夠享受到真正的高品質休息。

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我們需要破除「休息即浪費」的信念。

在鼓勵努力、崇尚競爭的社會下,有些人會感到自己被裹脅著過度努力,休息成了一種罪惡和無能,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似乎只有保持忙碌才是成功和正確的。

「休息即浪費」的信念是有害的。研究發現,那些持有「休息是在浪費時間」觀念的人更難享受休息帶來的愉悅,ta們也會體驗到更多的壓力和抑郁、焦慮情緒 [9] 。當休息變成了一件無法光明正大在白天做的事情,人們便只能在深夜透過犧牲睡眠,來滿足自己的休息需求。

在認清這一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給自己主動安排休息娛樂的時間。 我們需要允許自己每天都有真正的「松弛」時間(slack time),自主地去做一些自己能讓自己享受高品質休息的活動 [10]

高品質休息的活動能給我們帶來 重獲能量的恢復體驗(recovery experience) 。研究發現,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某項具體的休息活動,而是在進行這些活動時能夠獲得的四類重要恢復體驗 [11] ——

1.脫離(detachment) :在心理與工作「脫離」,在一段時間裏不再思考與工作相關的事情,而是能夠專註於享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2.放松(relaxation) :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啟用水平,獲得一種舒緩的感受。代表性的放松活動包括靜坐、冥想、瑜伽、聽音樂等。

3.掌握(mastery) :學習掌握一些與工作無關的經驗和技能,比如學習與工作無關的知識、演奏樂器、爬山、參與誌願活動等,也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充實,幫助我們恢復能量。

4.控制(control) :獲得一些非工作情境下的自主體驗,去做那些真正讓你感受到控制感的事情,比如自主決定看一部什麽電影或者小說,決定要做些什麽美味來犒勞自己等。

當我們能夠在日常獲得這些高品質的恢復體驗時,我們會發現不再那麽需要透過拖延睡眠來重獲缺失的自主感、控制感和生活意義感了。

這時,睡眠拖延也不再是一個需要被「消滅」的問題,我們也無需對自己施加一種必須改掉晚睡的刻板約束,而是能 順應自己內心的需求,找到真正讓自己感到舒適、從容、自在的生活節奏。

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能夠真正關照自我與內心,我們能夠選擇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方式,它可以是晚睡,也可以不是。

雖然看完這些內容,你大機率仍然無法不再睡眠拖延,但希望你能夠對會晚睡的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納,好好照顧辛苦一天後需要休息的自己,不再為睡眠拖延這件事而困擾。

改變往往在不執著於改變時發生。 當我們能夠把白天過得足夠充實,在需要時好好休息,讓生活充滿值得期待的東西,自然會期待晚上能夠美美睡上一覺,早點坐上直通早餐的時光機。

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答主: @草芽君CY 一名心理學小學徒,BNU心理學碩士,從2018年起在知乎分享心理學科普,目前點贊/收藏量30000+,多次成為知勢榜心理學領域影響力榜第1名。

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心理學,悄悄向你推薦我的公眾號「草芽家的心理樹林」,我會在小樹林裏分享更多與心理學相關的研究/書籍/影視/日常生活思考,每周日更新,陪你從心理學的視角探索自我、理解神奇人類世界。

參考

  1. ^ Ram, S., Seirawan, H., Kumar, S. K., and Clark, G. T. (2010).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leep disorders and sleep hab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leep Breath. 14, 63–70. doi: 10.1007/s11325-009-0281-3
  2. ^ Kroese, F. M., De Ridder, D. T., Evers, C., & Adriaanse, M. A. (2014).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11.
  3. ^ De Witt Huberts, J. C., Evers, C., & De Ridder, D. T. (2014). 「Because I am worth i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a justification-based account of self-regulation failur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2), 119-138.
  4. ^ Kroese, F. M., Nauts, S., Kamphorst, B. A., Anderson, J. H., & de Ridder, D. T. (2016).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sleep insufficiency. In Procrastination, health, and well-being (pp. 93-119). Academic Press.
  5. ^ Hofmann, W., Vohs, K. D., & Baumeister, R. F. (2018). What people desire, feel conflicted about, and try to resist in everyday life. In Self-Regulation and Self-Control (pp. 256-266). Routledge.
  6. ^ Kamphorst, B. A., Nauts, S., De Ridder, D., & Anderson, J. H. (2018). Too depleted to turn in: The relevance of end-of-the-day resource depletion for reducing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52.
  7. ^ Baumeister, R. F. (2002). Yielding to temptation: Self-control failure, impulsive purchas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8(4), 670-676.
  8. ^ Sirois, F. M., Nauts, S., & Molnar, D. S. (2019). Self-compassion and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n emotion regulation perspective. Mindfulness, 10(3), 434-445.
  9. ^ Tonietto, G. N., Malkoc, S. A., Reczek, R. W., & Norton, M. I. (2021). Viewing leisure as wasteful undermines enjoy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7, 104198.
  10. ^ Nauts, S., Kamphorst, B. A., Stut, W., De Ridder, D. T., & Anderson, J. H. (2018). The explanations people give for going to bed lat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arieties of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11. ^ Sonnentag, S., Venz, L., & Casper, A. (2017). Advances in recovery research: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should be done nex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2(3),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