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深陷泥潭中的職場人

2024-09-25職場

在職場中掙紮的我們,常感到迷茫和焦慮,仿佛深陷泥潭。這篇文章,由一位經驗豐富的職場人撰寫,將帶我們探索那些困擾我們的共性問題。

經得起考驗的產品認知和思維,往往不僅僅局限於解決產品問題,對於生活亦有指導作用。

最近一段時間個人好像陷入了一種虛無主義,一方面是工作充滿瑣碎,沒有深度思考的機會,很多時候一天下來幹了很多但回頭想想好像什麽也沒幹。另一方面是業務停滯帶來的焦慮,無論是認知拓展還是個人發展,都深感茫然,這種焦慮會讓自己對周遭的人和事都產生一種抵觸,覺得環境不行、人也不行。

這兩者有時候都會讓我極度焦慮、急躁,也無法讓自己保持專註並且進行深度思考。

剛好周末有個朋友,自己出來做了個創業計畫,約我出來聊了聊。

他的業務跑了大半年左右,從23年5月份到今年2月份基本上收支平衡,業務前景也較好。但最近初創團隊內產品負責人對於崗位不是十分勝任,於是想到我,想要我去頂替這個位置。


當機會真正站在我面前的時候,會發現,我還是會遲疑,會有顧慮。

就像那些在職場中待久了的人,沒有選擇的時候期待機遇,機會出現的時候又難以抉擇,選或不選都是痛苦,對於現狀的不滿,仿佛成為了人生的主旋律。

所以借此機會,我也總結了自己身上和當代青年職場人存在的幾點共性問題,剖析下這種心態內核,也希望所有職場人也都能從中找尋到自己對抗負面情緒的力量。

一、見業務,也是見自己

做產品的本質其實是在了解業務,了解使用者,了解交易模式。

越是深耕業務的產品同學,對於產品的把控和決策就越是精準。往往新入行的同學總是癡迷方法論,但和一些行業經驗豐富的同學溝通,你會發現,他的輸出往往都是他對業務的理解和思考,而方法論只是這一段陳述後的總結。

而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喻成產品,了解自我則是了解業務的過程,方法論就好比如是我們聽到的那些大道理。

道理懂得再多,人生也不一樣過的好。方法論看的再多,不是自己總結的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大多數人對自己的人生是沒有什麽終極目標的,從沒有好奇心,再到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激情,也自然不願過多思考。

人生就慢慢陷入虛無,隨著年歲的增長,一切的概念都會隨之變得模糊。有些人混著混著,開始變得沒有原則,開始變得麻木,甚至沒有思想。

了解自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做關鍵決策,用一件件事情試探本我的時候,不僅讓我們及時彌補突破圈層的能力,也是在合適的位置為自己不斷尋找正反饋。

工作中,尚且還有老板會對你進行靈魂拷問,業務的目標是什麽?為什麽這樣做?後面的規劃又是什麽?

但是你對自己,又有多久沒有「績效考核」了,你又是一個怎樣的你呢?

二、業務沒有答案,人生唯有體驗

焦慮來源於未知,人人都期盼穩定。

做產品過程中,我們總想找到一個答案,能夠兼顧各方,讓商業利益、使用者價值、數據增長最大化。

產品做到最後是做抉擇,是權衡利弊,沒有最優解,只有不斷叠代,人生亦如是。

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產品有具體的指標判斷當前的好壞,而人生的的衡量標準只有「我覺得」。

人的所有負面情緒來源於不同的主觀價值,但核心內在都一樣,覺得當下不夠好。

破解這種主觀因素最笨的方法之一就是換環境,工作不好換個公司,生活不好換個城市。外在環境容易改變,內在歸因本質卻沒有改變,時間成為你情緒的輪回。

都說好的產品是帶有態度的,它也許不是商業化最成功的,但一定是你心中最具意義的。

同樣帶著這份態度,去體驗你的人生,任何一段經歷,都是你意識形態投射在現實社會中的一段軌跡。

人生可以迷茫,但還是要日拱一卒;生活可以焦慮,但還是要學會專註和理性;回憶也可以留有遺憾,但只要業務還在,我們就得向前看。

業務重在叠代、復盤中精進,生活在具體、態度中獲得體驗。

三、產品因連線產生價值,人因表達獲得滿足

產品作為業務載體,連線企業和使用者,促進交易產生價值。

大多數人經常會因為價值感缺失而失去對生活的激情,大部份人還是會選擇把自己包裹在內心世界,沒有和外界碰撞過的內心世界也終將空無一物。

個體的完全獨立是產生不了任何回饋的,你總得做點什麽,可以是作品,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態度。與外界的一切碰撞都屬於你的表達。

這種碰撞或授權以帶給你正反饋,你或許因此對於某件事樂此不疲,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無論反饋是好是壞,精神世界都將更加豐富。

有效的表達,滿足往往不是來源於多少聽眾,更多時候是一份真心的聆聽和理解,就像是做產品,100個普通使用者不如一個精準使用者的價值高。

做產品是這樣,人生是這樣,做內容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