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中國怎麽不拍像日本大河劇一樣的歷史劇?

2014-12-05影視

21世紀以來的大河劇總體在走下坡路,最近十年更是如此,說實在也沒太多可以學的了。

大河劇這種制作體制,本來就存在一些問題:

  1. 選材範圍窄。基本就是平安-鐮倉時代、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明治維新這幾個時間段,最近連江戶時代都不怎麽挖掘了(以前還有【八代將軍吉宗】這種歷史正劇)。個人認為,2000年的【葵 德川三代】就是大河劇中歷史正劇最後的高峰了。
  2. 主角選擇空間小。很多角色歷史上其實沒什麽影響力,至多只能算「名臣名將」的水平,還沒有咱們五虎將的名氣大。你看有把五虎將裏馬超、黃忠單獨拎出來拍一部劇的嘛?張飛都沒有吧。
  3. 硬性篇幅要求導致沒話找話,硬拖長度。選來選去就那些人,其中大部份都沒那麽豐富的歷史故事。選真田信繁這樣的,好歹也是奉命於危難之間,算得上波瀾壯闊。要是劍走偏峰選個明智光秀這樣的,我都不知道除了最後本能寺,明智光秀到底還有啥可以說的。但是,大河劇要50話劇本長度啊,到底怎麽才能填滿這麽長的劇本?
  4. 大河劇是每年的政治任務。每年都要拍,每次都要準備50集劇本,還必須是基本基於歷史,歷史資源不夠挖的,過度開采。
  5. 大河劇預算有限,動作場面和戰爭場面十分敷衍。看過的都知道(【葵三代】第一話的關原之戰,已經是大河劇戰爭場面的巔峰了)

21世紀以來的大河劇,還在逐漸放棄歷史正劇的模式,強化偶像劇要素,具體表現在:

  1. 誰是主角誰就偉光正。什麽體恤民情、溫柔善良、傻白甜全都往角色身上堆,也不想想亂世裏搏殺出來的人,哪有那麽多愁善感?
  2. 視野局限在主角個體,再難體現宏偉的歷史變遷。因為部份角色本身的歷史地位問題,能表現的主題、能反映的歷史長度、社會復雜性非常有限。
  3. 過分強調對主角的現代化的浪漫主義塑造。明明是歷史人物,卻非要給主角安排一些非常現代化的意識形態作為核心動機。很難見到能很好闡述「個人野心和歷史行程相互統一」的例子。

比如,拿【葵三代】對比,家康是個大野心家,但是他知道做軍閥的老大是沒前途的,要建立一套普世的穩定的秩序,點出了這個主題,家康作為日本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政治家的形象才能立起來。反過來,你說家康什麽心地善良、性情溫和,老爺心善見不得百姓受苦,肯定就出戲了。

當然,浪漫主義塑造也不是不行。真田小隊長主演的【太平記】就挺浪漫的,不過這是因為足利尊氏的一生足夠跌宕起伏,也就是角色經得起挖掘。

總之大河劇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遺憾。還不如放棄一年50集,改成幾年一部,或者根據選材靈活控制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