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電視劇【新三國】?

2019-11-08影視

除了【新三國】各種雷人台詞和以噸為單位出現的歷史bug,除了一集一逼王的人物刻畫和「我知道但我假裝不知道」的低階套娃陰謀,我覺得新三的境界比起老三來,低了不只一兩個level。

我就憑印象寫幾個自己還記得的。

1、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這個事情,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故事的引發點和歷史大背景。然而,如何處理黃巾起義的描述,卻需要花十足的心思。

首先,從客觀歷史敘事而言,歷代農民起義都有一定的時代背景——朝廷腐敗,土地兼並日益嚴重,流民四竄,災禍連年,各路權閥鬥爭,民不聊生。

黃巾起義也是如此,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造反的動機和社會原因,是非常值得同情的。然而,黃巾起義也和歷代農民起義一樣,具有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只能說加速了東漢王朝的覆滅,起義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而黃巾起義的頭目張角,簡直太拉風帶感了,底層出身,自創宗教進行傳教,在民不聊生的年代一聲號令,天下揭竿而起,『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這個口號也是真的牛逼。這樣的人生經歷,換個敘事角度,就是絕對的主角啊。

為什麽說三國故事裏,黃巾起義很重要卻也不太好描述呢?

因為,第一,必須交代清楚社會背景。東漢末年,是「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時代,是上層宮廷政變朝堂權鬥交疊、下層民不聊生的時代。你不交代清楚這個歷史背景,三國故事是缺乏厚重感的。不交代清楚這個背景,你就無法理解劉備的仁義之名遠揚對當時的百姓意味著什麽,你無法理解曹操「周公吐脯,天下歸心」的壯誌,會把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扁平化和單薄化理解成各種陰謀論。

第二,黃巾起義在三國故事裏,是反面的。三國的草莽英雄,大多都是反黃巾、保漢室起家的。所以,黃巾起義是合理的,但在三國故事裏,又是反面的。這在歷史上是很常見的,但寫小說拍電視劇,就比較費筆力。所幸,無論羅貫中還是老三國,對黃巾起義的處理都非常到位(尤其是老三國第一集的前幾分鐘,從廟堂之高的宮廷政變到底層民眾的流離失所再到黃巾起義的如火如荼),一方面把黃巾起義的正當性和轟轟烈烈的過程展現出來了,另一方面也客觀反映了黃巾起義的混亂和動蕩對底層百姓的禍害,各路英豪反黃巾也有非常強的正義性(當然也有階級局限性)。

然而,新三國對於這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背景,它是怎麽處理的呢?

它壓根就沒處理,根本就沒有,黃巾起義一個鏡頭都沒有,都沒有……

新三國第一集一上來就是咱家董卓專權、孟德獻刀,基本上也就奠定了新三國的基調——什麽天下百姓、江山社稷都是虛的,看我給你們拍逼王鬥法才是本劇精髓。

同樣的,戰爭的殘酷性,不存在的;攜民渡江的主要目的也是反映劉備的走投無路、情況危急,百姓視角,不存在的。

總而言之,格局真的和【三國演義】以及老三國沒辦法比。

2、女性角色的加戲和流俗化處理。

三國演義是男人的英雄戲,但偶爾驚鴻一瞥出現的女性角色,也都十分驚艷。講真,我其實個人而言挺喜歡看三國裏女性角色加戲的,畢竟原著描寫太少又太簡略。然而,你加戲是為了讓觀眾更喜歡這些角色,而不是讓人看著就想一刀把她們砍了啊!

先說下處理最差的幾個——

貂蟬。【三國演義】中對貂蟬著墨不多,但人物重點是深明大義,為王允、為國家分憂。她在呂布和董卓之間斡旋,真的是需要極為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隨機應變能力。要挑撥離間,又要這倆人都信任她,這種走鋼絲難度級別的劇情,是她個人心計、頭腦、外貌和內心信仰的高度體現。老三國也給貂蟬加戲了,她在呂布面前嬌羞清純,在董卓面前的風情萬種,以及她的功成身退、翩然而去,也是老三國編劇在天下擾攘的亂世給她的一個童話式的美好結局,人物形象一下子拔高。
新三國呢?什麽家國情懷、報恩之心,什麽工於心計、巧設連環,編劇欽定了,就讓你跟呂布談戀愛去吧。王允阻礙你跟呂布談情說愛?那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王允就「跟禽獸沒什麽區別」。對了,談完了記得給他殉情。

小喬。如果說,貂蟬的角色,最多只是傻白甜化處理,那麽小喬的人設,就徹底崩到摧枯拉朽。新三的周瑜,依我看來,就是被自己的腦殘老婆氣死的。群英會砍掉了嘟嘟的舞劍給她加戲就很莫名其妙,且不說作為主帥夫人為什麽會在軍營裏跳舞這種莫名其妙的設定(畢竟新三是平行宇宙,假設這點在新三宇宙裏屬於正常),單單就這個舞劍到底要說明啥,我是真想不通。原著和老三裏嘟嘟舞劍,那簡直就是嘟嘟風流豪邁形象的完美昇華,你新三小喬舞劍到底想說明啥啊?算了,想不通的劇情就不去費腦子了。但小喬放跑諸葛亮,這個腦殘劇情,簡直比綠了周瑜還過分啊!真的想讓人砍了她啊!編劇你咋想的啊!

孫小妹。首先,我是真想不通,為什麽要給孫夫人取這麽個奇奇怪怪的名字。編劇你要不會取名字,叫孫夫人就行了,孫尚香這個現成的名字也不錯,孫小妹是什麽鬼?孫夫人向來以男兒豪邁胸襟著名,你讓她板著一張抑郁臉,結婚前加那麽多戲什麽意思?洞房前跟劉備那段莫名其妙的互砍我也是沒看懂,不是你在甘露寺自己點頭同意結的婚嗎?怎麽都拜完堂了搞這麽一出送客?老三國的孫夫人才叫真的豪邁胸襟,罵徐盛丁奉更是帶感,一句「我與子龍斷後」,這才是女漢子本漢。

大喬。首先,大喬這個角色在歷史上和原著裏存在感都不高,你要真想加戲,發揮空間也是非常大的。但我就是搞不懂,編劇你為什麽對宮鬥劇有如此高濃度的熱愛。且不說孫策已經非常明確把江東托付給孫權了,就算孫策沒來得及詔令部下,孫家一個兩代話事人艱苦創業、勉強有一畝三分地的小團隊,就算是架空劇情,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嬰兒搞垂簾聽政,這怎麽可能?可編劇就是這麽寫了。很多人不太喜歡孫吳線,就是不喜歡孫吳後期的宮鬥劇情。新三倒好,孫吳宮鬥直接給你提前到孫策死的時候,看我老孫家的宮鬥傳統藝能。

老三給女性角色的加戲,體現了貂蟬的大義、小喬的賢惠、孫夫人的剛勇,最經典的當屬鄒氏,一曲【淯水吟】,從一個亂世女子的身不由己和輾轉飄零,到「天下皆擾攘,四野多逃奔」,也直接昇華了三國的主題。新三的女性角色呢?狗血八卦加宮鬥,令人糟心。

當然了,我印象裏好像給曹操的女兒曹皇後加了點戲,感覺算是比較不錯的女性人物加戲了。

3、低階的套娃陰謀和「看穿」論。

想要體現一個角色的聰明才智,那你可以原創一些需要計謀的故事情節,並沒必要拘泥於歷史和演義原著。

然而,原創劇情太考驗功力了,編劇一拍腦袋,我有個多快好省的辦法——看穿論。

是的,看穿論就是,你想算計我,我看穿了,但我出於ABCDEFG等一堆理由,我就是不說,我不僅看穿了不說,我還故意陪你演。新三比看穿再高一級的計謀就是套娃看穿,我看穿了你看穿了我看穿了你,所以我陪你演你陪我演的劇情。

本來看你們這演技就夠辣眼睛了,還特麽要看你們在戲裏演戲……

看穿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你如何解釋「我看穿了但我不說就陪你演」的腦回路。新三唯一解釋得還說得過去的地方,就是魯肅,他出於維護孫劉聯盟所以看穿諸葛亮也不說還護著他。

這種套路本身就很無聊,也會弱化故事原有的張力,更何況,還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百地使用。

舉個例子,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這場戲的張力在於,曹操瞬息之間經歷生死徘徊,關羽立下軍令狀卻出於恩義放人,張遼等人還刷了波臉,兩方都是真正生與死之間遊走的較量和考衡。這段劇情,羅貫中給出的評價是「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這段戲之所以被千古傳誦,也在於情節的戲劇化張力。而新三加入看穿論之後,曹操看穿了諸葛亮故意放水,所以壓根就不緊張好不好……反倒是諸葛亮在擔心沒把話挑明白,別讓二楞子逼王關羽真一刀把曹操砍了。且不論「孫劉兩家誰殺了曹操,曹操余部就討伐誰報仇」的傻逼設定,這種看穿論一出來,華容道的戲劇張力就完全消失了,就成了諸葛亮和曹操互相看穿,陪二楞子關羽演戲。

大量充斥著的低階看穿論,真的讓新三low了不只一個檔次。

4、陰謀盛行,英雄氣短。

【三國演義】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情懷和氣概。真實的歷史固然少不了各種權力鬥爭和撕逼,但正因為這樣,三國故事裏的君臣情、兄弟情,才更讓人難忘和動容。

然而新三,在砍了司馬懿死後的所有劇情依舊灌了95集水的情況下,竟然桃園結義都能剪到只剩一個鏡頭。

那麽長的篇幅都把水灌哪兒了呢?權鬥加宮鬥。孫吳線本來還好,只是孫權後期宮鬥起來比較糟心。然而新三除了前面提到的有臣屬慫恿大喬垂簾聽政,還直接把周瑜、魯肅和孫權的關系權鬥化。孫權不信任周瑜,直接奪周瑜兵權這種雷人劇情,也就新三能想出來了。曹魏的權鬥劇也是太過拖沓註水,一言難盡。

以上討論還僅僅局限於劇情和人物,至於配樂、服化道之類的,都還沒提,至於歷史背景,我已經全當架空同人來看了。

當然了,新三和老三各有受眾,我也能理解新三的熱度。然而,就像芒果台第一神劇【回家的誘惑】一樣,你能說它熱度高、受眾廣、看著帶感,我完全認同;但你非要說它是經典力作,那就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