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導演的水平會影響演員的演技嗎?

2019-05-25影視

何止「有影響」。

導演和演員的 正常的 、也是 、最「出貨」的關系 ,赤裸一點說,就是 木偶師和提線木偶的關系

最優秀的演員,就是最清楚、最理解、最接受這一關系本質,沒有怨言、不需要「做思想工作」的演員。

進組之前可以挑劇本、挑導演、往死裏挑,任何不服氣,都可以盡情挑。

有任何的不滿、任何的創作欲、任何對導演的疑慮,在接本、進組之前,都可以暢所欲言個夠。

但是,解決完了疑慮、表達完了訴求、認準了導演的能力和意願,就能全心全意的、心甘情願的、徹徹底底的把自己交出來,交到自己心悅誠服的、自己選的導演手裏,這樣的演員,才是前途無量。

說穿了,就是這麽簡單。

做不到,演什麽都是演自己。幹什麽都是在幹導演。

自然而然的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當導演,最不喜歡聽的、也最容易出大事的,就是演員「談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年輕的演員,常常看著一些前輩這樣做就以為這是「主角的特權」。

這是一個 致命的錯誤

恰恰相反,那些老戲骨之所以可以做到找導演談戲、表達自己的建議, 根本不是因為 ta們「有足夠的咖位」,或者是「主角」,導演「惹不起」。

而是因為ta們做這些是在刻在骨子裏的「演員本分」的自覺前提之下做的。是因為了解和確信這些人懂得分寸,明白分際關系,絕不會利用自己的大牌來妨礙各自做事,所以才可以反過來解除顧慮,可以聊一聊戲。不必擔心聊不通、不用擔心留疙瘩,所以反而可聊。

無論怎麽聊,演員是一種表達的工具,一切以導演的判斷為絕對標準的共識不變。

「只要導演覺得還不夠,重拍一千遍也是份內應當」的職業自覺不變;ng一百次,不焦躁、不逆反、不對抗,只會努力調整重來,這就是真正的好演員。

是導演想用的演員,是會贏得導演尊重和感激的演員。

這種關系也最容易出好東西,於是最容易成就自己與導演。

前途自然也不會差。

既不是所謂的「演技「、更不是所謂的什麽狗屁「明星範」這類宣傳用的鬼話文案,

而是那種勇敢得讓人肅然起敬的徹底交托,是一個演員最關鍵的東西。

做得到這一條,「戲路」、「作品」、「人脈」自然會有。

有這些,自然也就會有「演技驚人「的評價。

前途無量。

沒這些,直白點講恐怕根本就沒下次了,還談什麽「演技」?

我再加一段,好把這話說透。

電影到底是誰的創作?

它註定會越來越成為導演的創作。

我列舉一個很常見的例子——

一個演員要做某一段表演,ta在現代電影工業體系下到底有多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ta的戲份是吊著威亞痛哭著從懸崖邊飛撲出來拉住中箭墜落的魔法夥伴。

ta的搭戲夥伴是穿著一身裝備,和他演對手戲的動捕演員/特型演員。這位全身傳感器的緊身衣的兄弟將在最後畫面中呈現為一個半機械、半魔法的龍形精靈。

而這整個鏡頭,特效導演、美術導演、故事板畫師、原著作者(他根據合約可以否決他認為不合適的改編)、編劇、制片人,已經在整個劇決定投資之前、就開過n次制作會議確定了基本技術方案和基本思路——投資預算和資金使用安排是和這些技術、劇情的大框架直接相關的。

在你踏進影棚拍攝之前幾個月,你今天要從什麽角度、用幾秒時間、用什麽表情、用什麽姿勢、要達成什麽構圖,都已經確定了。

為了實作你今天這個鏡頭,CG組、道具組、美術組、化妝組都準備了練習了n天了。

攝影師的軌域按照圖紙鋪好了、角度調好了,測光跟焦都在替身演員的配合下提前演練熟練了。美術導演前兩天已經檢查了幾次。

威亞師傅為了這場關鍵的戲,專門開發了一套特別的吊件,動捕演員配合練習了n遍了。

這麽多準備,就是為了讓你這片酬兩千多萬,踩著點從香港飛過來拍這兩天的天皇巨星能盡可能一鏡過關。

現場烏泱泱一百多人的攝影師、武師、道具師、燈光師、錄音師、群演、電工、木工、茶水、司機……占著幾百上千平的簽好合約鋪好綠幕拉好電線做好清場、做好保安的外景片區。

鴉雀無聲,等著導演喊action。

這個時候,你跟導演說「對不起,導演,我能跟你說說我對這個鏡頭的不同意見嗎?」

哦?

你想來個七百二十度大轉體出場,在斷腸崖頂一個power landing,然後讓鏡頭來個大特寫?突出你這角色的英雄感和悲壯感?

這話正常人說得出口嗎?

你想參加創作,你可以在最開始就以共同投資人的身份、聯合導演的身份來開會。

來跟技術團隊開、來跟美術團隊開、來跟武術指導開、來跟作者開。

開夠、開好。

但是你記好——那時候你不是「演員」,你是導演、你是制片人、你是編劇、你是動作指導——如果你有這個本事的話。

到了片場,對著鏡頭,你作為一個 演員 ,你想想在表演的時候,去主張點什麽,你該是什麽分寸,你自己掂量清楚。

沒人說你不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達。我說了你有五秒鐘趴在懸崖邊看著一號機位的悲傷的戲,這五秒你要怎麽管理表情,你可以發揮個幾次我來選。

你四秒就收,你就是王八蛋;你坐起來,你就是王八蛋;你說你要慢走兩步再跌倒,我點頭,你可以試試;我搖頭,你不服從,你就是王八蛋;你要我給你合理解釋,你也是王八蛋;你要我說第二遍,你也是王八蛋;我給你多大空間,你拿多大空間,你來搶空間,你就是王八蛋。

你以為投資方站你這邊?

你多扯淡的每一秒鐘ta們的錢都在燃燒,比真的堆在火盆裏點把火燒都快——你猜ta們到底站哪邊?

這就是現代電影工業裏演員的創作地位和導演地位的對比。

不要覺得這話太硬,聽了心裏不舒服。你如果真的有誌於把前途押在一個職業上,最危險的事情就是聽不得這個職業的局限。這些「難聽」的話,對你不可以、也不應該是一種需要在職業生涯中發現的意外,而絕對應該是你邁出第一步之前就明明白白、毫無僥幸的認識到的決策前提。

上面為什麽對你把話說得這麽絕?要你打算做演員要做好甘為「提線木偶」的心理準備?

這背後是有很明顯的歷史趨勢的。

一個組織的業務也是要依賴於更細致、更專業的分工,這項業務的決策權、創作權就會不可避免的越向上移動。

電影越發展成為團隊合作,團隊的領袖就必然越成為絕對核心。

以音樂舉例——四重奏的時候首席小提琴作為最主要的表演者大可以引領全場。但是到了交響樂團這一步,一百多人的團隊就算想要跟著首席樂手走,在技術上也根本不可能。

技術上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那麽,憑什麽說電影一定會走向這個分工越來越細地位方向呢?

這取決於現在的院線發行體制。

實際上,每年能登上熒幕的片子數量是相當有限的,與全球熒幕總數的相關性甚小。

所有的電影院,在鋼鐵俠上映的時候幾乎全都在放鋼鐵俠。並不會有很多影院一看別人都上鋼鐵俠,我們來抽個冷子放【愛在黎明時】,或者去放【雷鋒日記】。

發行方要賺錢,影院要賺錢。同樣的行銷成本,用來同時宣傳五部片子,安排在同一時間上映,對一家發行公司而言是無法理解的邏輯。同一時間,只能有一部旗艦電影。

而且這幾乎不受地域限制,幾乎不會出現中國市場、越南市場、新加坡……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名額可以分別給不同的電影這麽美好的畫面。

事實是殘酷的贏家通吃。

只是有電影工業野心的國家透過保護政策強行給自己的國內電影強行留下了一塊自留地罷了。

蛋即使是這塊自留地,其實也只是規模較小的同一個故事。

那意味著你投資不足,制作不是真正的精良,你的投資有很大機會完全打水漂。

與其把自己的那份投資拿來請一個小班子拍一部無需引入很多專業團隊的小制作,然後大機率根本無法得到發行公司的認可,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發行機會,還不如跟隨大資本下註,以較低的權益期待去大制作的募資裏摻一腳。

電影制作不便宜,不是過家家。

於是,僅僅是獲得一個嚴肅的參賽資格,你都要竭盡全力。用最好的創作、最好的制作。

創作也許還有見仁見智、有主觀性。

但是制作都是硬功夫、剛性成本。

一部電影也授權以新人導演、素人演員,但是勢必要用非常紮實硬核的制作團隊。而這部份一旦投下去,就會自然而然的對表演、甚至對劇情產生深刻的限制性。

這是時代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對抗。

發行機會高度稀缺,導致作品競爭門檻大幅擡高,導致制作要求高企,導致制作團隊龐大、分工復雜,導致演員這一級一天比一天受限嚴重。

漫威拍攝的新片為了配合發行要求,演員在拍攝時甚至不能一次獲得全部劇本,拍哪場給你看哪場。連演員自己也不知道最終結局是什麽。演員自己對整個作品的全貌越來越失去洞察,甚至直接被排除在全貌之外。

ta在表演時,很難簡單的透過綠幕背景直觀的意會到自己表達的最終效果是什麽。

後期技術的發達,甚至到了可以在後期微調表情、改變語氣、改變節奏、改變光感的地步。

你拿個泡沫劍松松垮垮的大概筆劃幾下,後期能把你活生生調成拳拳到肉,劍氣千條。你表情不夠兇狠;我能把你後槽牙在後期裏拉出來。

現場拍攝的越來越只接近於是個「胚子」,演員表演的任務越來越更接近於「創造一個二次編輯空間最大、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毛胚素材」, 而並非直接的表演

更為殘酷的是——演員本身的必要性正在受到挑戰。

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下載這個測試版。親身體會一下這是個什麽樣的趨勢。中英字幕完全版 Adobe Character Animator 系列教程_嗶哩嗶哩 (゜-゜)つロ 幹杯~-bilibili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下載這個測試版。親身體會一下這是個什麽樣的趨勢。

再看看這個,四天前剛釋出的新特性:

再看看這個:

再看看這個,不妨直接親手試一試:

電影制作正在迅速的虛擬化。

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表演還必須要依賴真人實作——這將是一個即將到來的、已經幾乎沒有什麽現實困難擋在它面前的現實。

演員的表演在下一個世代裏只是一個「數據發生器」,而由於我們對影像數據的掌握程度已經如此深刻,這種資料來源的主要好處只是「比手調要快」而已。

新海誠已經做到過一個人做出一整部電影,很多人認為這是「奇跡」;

但我要告訴你們——這並不是奇跡,而只是你們沒有意識到即將出現的新常態罷了。

人工智慧即將能聽懂「給我一個更有張力的鏡頭拍攝建議」這樣的話,能從過往龐大的資料庫中找到足有七八分滿足導演意圖的方案,讓ta兩指輕滑來完成最後的臨門一腳、畫龍點睛。

它離聽得懂「讓這個表情更痛苦一些」、「右嘴角放松一些,加入一些抽搐動態」這樣的指示已經近在咫尺。

它已經可以做到「在遠景裏加上一群1930年中國上海風格的平民隨機走動」「讓他們垂頭喪氣」的動作。

它已經可以根據風格性的指示生成足夠可信的、照片級的遠景甚至中景——這在遊戲工業中已經有了非常現實的套用。

只需要很小的幫助,就足可以生成足夠品質的近景。

演員已經需要嚴肅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拍一部電影,還有必要用到人的表演?

電影將越來越成為導演——或者說創作團隊的作品。

演員對電影這項藝術形式、在單純的藝術層面上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以至於最終走向可以忽略不計。這一點之所以還沒有被觀眾覺察、是因為電影藝術本身之外的市場行銷的原因。

「電影演員「這個職業、因為電影工業的發展,事實上已經在逐漸走向衰落。

甚至可能被人工智慧取消。不是取代,而是 取消。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電影是不需要演員的了,電影會越來越接近於現在的動畫片制作——只不過是照片風格的罷了。

如果你還是一名年輕的演員,你最好高度慎重的對待我現在給你們的這個警告——你不會只想幹個兩三年就退休吧?

現在你們看到的這些舉足輕重的明星,你們不要誤以為他們是在做演員這個職業。ta們的職業不是演員,而是 偶像 、是品牌行銷的道成肉身。ta們不是因為「演技出眾」而被選中的,而是因為與資本的關系,或者與資本構建良好的關系的潛力而被選中的。

但這不是打算告訴你們演員這個職業不再有意義。

電影劇組並不是唯一需要好演員的地方。

也並不是唯一可以實作演員價值的地方。

一個好的演員,本質上也是一名好的細分專業的導演。

在CG高度發達的世代,一張好臉、一副好身材、一個好身手,都不是什麽值錢的資源。但是一個能理解和呈現一個角色的靈魂的大腦,仍然是無可替代的。

以後的「演員」,漸漸的將不會再穿上戲服面對著攝影機工作,而是和導演、技術工程師坐在監視器前工作。ta們的「顏值」根本不重要,安排ta來出演某個角色,將越來越多的是因為ta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因為ta的心靈。

你現在二十歲的話,你有機會在你四十歲之前就看到這件事變成現實。

想想清楚——你為什麽想要做一個演員,你做演員的本錢是什麽?

如果這本錢是你對自己美貌的自信,以及對「做一切必要事情」的「心理準備」,勸你重新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