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作為導演,如何引導演員表演?

2019-05-25影視

我簡單分享一些和非專業演員或者表演經驗不足的演員一起工作的方法和經歷吧。

在對演員表演進行調整的時候,與演員溝通的方式一定是提供可執行的表演調整。比如「這個地方走路的速度減慢一點」是可執行的表演調整,而「這個地方請表現得猶豫一點」,是無法執行的,也就是 @劉曉黎 說的結果導向型的調整(result direction)。

從這個角度上講,相比經驗豐富的演員,素人演員更需要導演提供具體可執行的動作,讓演員在「表演時」不至於空洞無物,哪怕這個可執行的動作只是盯著某個位置看。

電影是有時間性的藝術形式,經驗豐富的演員會用豐富的「微動作」(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賦予表演一種連續的時間性,而我們通常所說的「跳戲」、「尬戲」就是破壞了這種連續性的結果。

當演員達到一種忘我的狀態(這之所以非常難因為也許沒有人可以完全對現場的工作人員和種種的場外因素做到熟視無睹),一個真實動人的人物才在畫面中浮現出來。

想要達到這種狀態,導演和演員需要建立某種信任感,這種對導演(其實也包括攝影師)的信任會將演員從對自己表演的擔憂中解脫出來。

換言之,演員的「忘我」狀態並非對於攝影機存在的徹底釋然,而是讓導演和攝影成為自己的眼睛,由他們來把控畫面中的自己。

說回非專業演員。經驗豐富的演員可以借助豐富的技巧塑造風格迥異的角色。而對於選擇使用非專業演員的導演來說,演員的外在特征和感覺(比如一個演員什麽都不做時的狀態)與劇本中人物的契合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呈現效果。

引導演員表演的過程可以算是導演工作的一大趣事。在現場迅速地給出可執行的表演調整可以幫助導演贏得演員的尊重和信任。當然導演和演員關於角色的交流從劇本階段就開始了。

這種交流自然無法回避角色在某場戲中的情感狀態的討論。對此,導演需要提防把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繪制成精密的情感地圖並要求演員按導航行走。

因為即便導演和演員對於角色的情感狀態的理解完全吻合,演員也無法僅僅透過對角色情感狀態的理性判斷(如憤怒、悲傷、抑或無動於衷)完成真實可信的表演。

經驗豐富的演員可以透過自己過去的某種情感經歷甚至一種想象中的情境來調動某種情緒。對於非專業演員來說,則需要導演提供這樣或真實或想象的經歷供演員在腦中咀嚼。

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腦中想象不需要完全吻合故事中發生的情況,因為我們無法要求演員能夠恰好擁有與角色類似的情感經歷。但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的經歷中體會過相同的,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開心,難過,憤怒,茫然,焦慮,等等。這種情感的普遍性也是我們對人物建立共識的基礎。

指導演員的經驗只能從拍攝實踐中獲得,而且並沒有一成不變或者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論。某種程度上,和每一個演員合作的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對人的尊重是任何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