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人類的生活方式與一系列偶然事件,尤其是一些特定的逆轉錄病毒感染和人類群體在過去數十萬年間高強度的狩獵活動,難以發生在哥布林鯊(歐氏尖吻鮫)這樣的水生動物身上,因此無法期待它們走和人類一樣的道路。
2016年,一項研究 [1] 認為病毒是人類演化的主要驅動力:
通常而言,感染哺乳類的病毒不能感染魚類,即使感染了也不會造成相同癥狀。 我們還不了解哥布林鯊的基因組的具體情況,但看起來它們沒有胎盤、采用卵胎生,那麽你就更難期待其它多種病毒的支持了。
2021年初,一些學者提出,古人類接連殺絕了在人類聚落附近生活的體型較大的獵物,食物短缺迫使人們向陌生的環境遷移、用語言進行交流、開發更容易打擊較小獵物的弓箭和陷阱、馴化狗等動物,推動人腦容量水漲船高。隨著人類的耕種能力逐步發展,在過去兩萬年間,人腦容量小幅下降,因為農耕並不需要狩獵時那麽強的認知能力。可以簡寫為「人透過狩獵創造了人」。
在自然界,除了古人類,似乎沒有任何動物進行過這樣高強度的狩獵活動。 我們對哥布林鯊的生活方式了解得不多,但看起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它們曾經組成150條左右的群體去殲滅柯吉拉什麽的,所以我們很難期待它們透過這樣的方式給自己的腦施加選擇壓。
赫拉利在暢銷書【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中提出,人類現今的巨大力量並不是來自跟其它物種在體能或智力上的差異,而是源於人類組成富有彈性的大規模群體進行合作的能力,而這能力是因為 人類不需要彼此相識才能產生聯系 ,靠想象力、故事和虛擬的概念就能讓成百萬人團結,這就是宗教、政治、法律、經濟、國家、公司、貨幣等等。 共享虛擬的概念(講故事) 讓人類得以大規模合作,讓科學和技術快速成長。新的科技創造新的階級、破壞舊的秩序,需要新的故事。
不過,「哥布林鯊存活了X億年」這樣的表達方式,依照的主要是形態學證據:「一種動物的遠古祖先的化石的形態,與現在的該動物高度類似。」這種說法淡化了該物種的基因與祖先的差異,同時過度關註形態學相似性。
你可以註意到,人和哥布林鯊都是LUCA的後代,演化時間都在38億年到45億年的程度。
此外,由於環境的明顯差異,水生動物創造文明的路徑可能與人類大相徑庭,本就不能互相參照。
參考
- ^ David Enard, Le Cai, Carina Gwennap, Dmitri A Petrov. Viruses are a dominant driver of protein adaptation in mammals. eLife, 2016; 5 DOI: 10.7554/eLife.12469
- ^ Arc指導合成的蛋白質衣殼會隨機地包裹上細胞裏的短鏈RNA,就像病毒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