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哲學和農學不是天坑?而生化環材卻是天坑?

2020-10-22科學

這個問題最關鍵的點在於, 「生化環材是天坑」這個觀念是和「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這種論調,以及生化環材令人迷惑的科研、培養模式緊密關聯的。

世紀之交的時候,人們對科技、對知識、對未來都還是一片樂觀。那時候基因圖譜、複制羊被津津樂道,環保議題已經在歐美大行其道並且逐漸進入國內,奈米技術、合成材料等等名詞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逐漸多了起來。

現在的敘事裏有時候為了反襯,把資訊科技、電腦說成那時的冷門,其實倒也不全是。當時一部份原因也是國內的相關領域實在還沒有發展起來,其實到2000年後大家都知道這玩意是要成氣候的。

但是畢竟師資力量一下子還跟不上,所以看上去不怎麽熱乎。

即便如此,它們也稱不上什麽冷門專業。至少比哲學熱門太多了。應該也比當時大多數農學的分支專業要熱門。

不過生化環材一度是真的熱門。那時候很多狀元都選擇這類專業,在「二十一世紀」的概念籠罩下,開始了自己的學習和科研道路。

接下來是不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神話破滅的時候了?

還真不是。其實生化環材大熱和被認為是「天坑」之間,還有一道橋梁,透過強化了生化環材與「二十一世紀」的樂觀情緒之間的聯系,把整個學科導向了不太利於新入場的學生的局面。

那就是一點兒也不「二十一世紀」的科研與培養模式。

生化環材的科研特點,在大多數學生的敘述中,多少帶有點「灌水」的意味。被用得最多的詞之一——「過柱子」, 就很形象地消解了科研的高深特性 。高度集約的、勞動密集的、重復性的、(甚至是)碰運氣的研究模式,消耗了大量學生的青春。

這種研究以及伴隨而來的寫文、發文量,對比起看上去不那麽尖端但實際上遠沒有這麽折騰的哲學、農學等專業,甚至有一點反諷的意味。

那為什麽他們還要幹下去呢?

因為這種研究還真能發表,發表了還真能用來找科研工作,找著工作了還真能攬計畫招學生把這種研究繼續下去。

至於開銷,反正有人投資(學校,或者是更高層次的政府等等),不關研究者的事。

而這些投資,實際上造就的核心內容不是實際產出,不是新的知識,而是 一種「學術繁榮」的觀念 ——在前面已經提到過的基礎上, 它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樂觀的一個組成部份

然而其實這玩意對學生本人用處還真不大。

終於整體樂觀縮水了,業內的邊際效益也變小了,生化環材的學生回過神來,發現自己都是給「神話」打了半天工,只能嗚呼哀哉。

新生成的「天坑」觀念,恰恰又反過來反哺了「神話」的破滅 ——從「我們做的是無用功,我們被騙了」,延伸到「大家做的都是無用功,大家註定要被騙」,學歷貶值、產學研脫節其實是普遍的,生化環材真不一定就是最出問題的,但是生化環材讓大家從感性認識上真正感受到「經過培養的人才」的吊詭境遇,從而其實各個專業的學生都開始警覺了起來——或許包括了其實就業更難的哲學,還有答主我所在的歷史學。

加之學生化環材的學生把學電腦的學生化約為得利者和有先見之明者(實際上大多數不過是運氣好以及少失去了些利益,就好比當年學了生化環材也完全不能說明這學生愚蠢),於是他們很好地講出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其實能代表千千萬萬個不學生化環材但也發現自己被「二十一世紀」的樂觀神話遛了猴的人, 這其中使得故事立得住的基礎是「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而矛盾的激發機制在於研究與培養模式,還有用來反襯主角的其他角色, 這三點使得生化環材人的命運比其他人看上去更加悲慘。

而哲學、農學等等專業的學生,在大潮中難道就能獨善其身嗎?顯然不可能。但是在嘈雜的公共討論中,暫時還沒有哪一群人能夠建構起農學人、哲學人的悲慘故事,而且也 很難有像「二十一世紀」這樣宏大的概念能夠為新的故事提供支 撐。今天的互聯網以及大學、中學的校園裏,生化環材學生所講的故事已經傳播開來,「天坑」從一個半開玩笑的話不斷重復而成為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觀念」,所以「生化環材是天坑」,也便成了一種共識。這時候再說其他哪個專業是天坑,已經成了「後天坑模式」下的講述,不再有那麽吊詭的故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