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經濟學人220625_Technology quarterly_Energy transition(能源轉型)

2022-07-16科學

緣起

其一:

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樣有一個迷惑: 歐盟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到底是幹啥用的

一開始大家都說是取暖。俄烏之戰 是2月底開始的,那時候北方都處於供暖期,確實好像言之成理啊。但是,那麽在4/5月天氣轉暖供暖停止後,這種需求就會猛跌甚至完全消失。那 為什麽天然氣還會持續影響歐盟的國計民生呢?

這是不是一個問題?反正我是一直有這個問題在腦中盤旋,也沒看到哪個專家哪篇自媒體宏文能解釋一下。

其二:

最近參加CATTI二筆考試得到一個體會,裏面閱讀理解比較難,但那種難法和【經濟學人】典型文章的難法不太一樣。
比如,我很喜歡看【經濟學人】Bagehot專欄,裏面有很多英式幽默 和嘲諷,各種修辭手法滿天飛,看起來很過癮。但是我發現這些專欄的文章特點一般是這樣的:

  • 長句並不多
  • 喜歡用動詞短語和成語。動詞短語和成語是外語習得者的重大難點,毋庸諱言。
  • 喜歡用synonyms,也就是同義詞近義詞。漢語可能是同樣的一個詞,但英語裏面會用上七八種近義詞換著用,全篇文章看完不帶重樣的。
  • 喜歡用常見短詞,但是會 用這個短詞的非常見義項 。比如0709的社論裏面用了buckle這個詞,但不是第一義項「扣安全帶」的意思,而是「屈服」的生僻義項(起碼對我們這些外語習得者生僻)。
  • 喜歡用典。
  • 喜歡反諷。
  • 所以【經濟學人】的政論性質的文章有個特點就是「猛一看,好像並不難,沒有長句,也沒有特別生僻的GRE級別的生詞」,但是各種微妙的地方卻又並不那麽容易弄明白。反正我自己是經常一邊寫精讀一邊看出很多趣味出來,也就是說這種文章很好看,很值得看。

    但是我們知道考試英語閱讀理解好像不太是這樣,一般是:

  • 長句很多
  • 難詞很多
  • 也就是說這種文章就是「猛一看好難啊」,但是難詞查會了(CATTI考試可以帶字典)其實也就那樣,而且不一定有太多的趣味。那種長句在考試時候註意力高度集中也比較好弄懂,和文學作品裏面那種營造氣氛故意讓你弄不懂的長句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似乎【經濟學人】的典型專欄文章和考試英語閱讀理解的文章風格並不一樣。那這樣的精度還是有用的嗎?

    這個問題有意義也可能並無意義。因為我覺得能把Bagehot那樣精彩的政論文章輕松看懂了,國內那些考試的閱讀理解應該都沒有問題了吧。

    當然也無妨擴充一下閱讀面,看看科技,文學,哲學等主題的文章吧,比如0625這一期的Technology quarterly (Climate Technology)裏的文章吧。這也是當前非常熱門的topic,可以惡補很多相關詞匯和表達。

    The energy transition
    Electrical tension

    Electrifying everything does not solve the climate crisis, but it is a great start.
    Vijay Vaitheeswaran reports on what the transition still needs

  • 把一切都電力化。比如汽車,摩托車現在也都在電力化。這是使用能源的一方面。
  • 往後看我們也可以看到能源供給方也都電力化也是很不錯的,統一到電力進行統一的軟體管理,從而使復雜能源來源並且越來越清潔的復合電網成為可能。
  • 我看到一篇講美帝最新核潛艇(哥倫比亞級)推進方式的文章,也是這樣的技術路線,之前核能轉換成熱能出來之後是燒
  • < style data-emotion-css="1cspyqe"> .css-1cspyqe{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48px);} < style data-emotion-css="fxar0w"> .css-fxar0w{box-sizing:border-box;margin:0;min-width:0;height:110px;-webkit-box-pack:center;-webkit-justify-content:center;-ms-flex-pack:center;justify-content:center;-webkit-align-items:flex-end;-webkit-box-align:flex-end;-ms-flex-align:flex-end;align-items:flex-end;display:-webkit-box;display:-webkit-flex;display:-ms-flexbox;display:flex;position:absolute;width:100%;bottom:0;background-image:linear-gradient(to bottom,transparent,#ffffff 48px);}
    < style data-emotion-css="1blqfh0"> .css-1blqfh0{font-size:16px;color:#09408e;margin-bottom:26px;-webkit-letter-spacing:0.4px;-moz-letter-spacing:0.4px;-ms-letter-spacing:0.4px;letter-spacing:0.4px;}
    < style data-emotion-css="8kn4zf"> .css-8kn4zf{margin-top:0;}
    釋出於 2022-07-16 22:42
    < style data-emotion-css="ch8ocw"> .css-ch8ocw{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height:30px;padding:0 12px;font-size:14px;line-height:30px;color:#1772F6;vertical-align:top;border-radius:100px;background:rgba(23,114,246,0.1);}.css-ch8ocw:hover{background-color:rgba(23,114,246,0.15);}
    < style data-emotion-css="1xlfegr"> .css-1xlfegr{background:transparent;box-shadow:none;} < style data-emotion-css="1gomreu"> .css-1gomreu{position:relative;display:inline-block;}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