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古代科舉不考數學?

2024-05-15科學

因為科舉選拔的是官僚,考數學能選拔出什麽?大鍋工醬麽?

人家李世民看了如過江之鯽的大唐士子,都得意洋洋地說——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轉譯一下:天下英雄,都進了我的圈套了。

談科舉,就要談談科舉一開始的目的是什麽。

科舉,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中央集權。就是為了皇帝把地方官僚的選拔許可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因為九品中正制,選拔的地方官名單都是地方鄉賢們提供的,高層官僚則是原有的高層官僚互相保舉的。皇帝就是在這個名單裏畫幾個圈。這個就像滿清的皇帝在什麽科爾沁旗貴族圈子裏選妃子,適齡的,又是蒙古王爺女兒,那選來選去不就是那麽幾個人麽。那皇帝只能在那麽幾個人中選一個能看的,沒那麽齙牙的。那皇帝肯定不爽啊。

怎麽讓皇帝爽?那也很簡單麽,就是在民間搞選美。基數一上來,最後的人選由皇帝親自過目。雖然一開始的海選階段肯定還會存在一些後門,但是那選出來的妃子的顏值讓皇帝滿意的機率就高的多了。

我大清的「如花」們。

至於什麽民間選出來的秀女的綜合素質,真的能比科爾沁親王家的女兒高麽?這要看什麽素質,是床笫功夫?還是騎射弓馬?還是拉攏人心、維穩地方?也就第一個估計民間秀女還能秒殺科爾沁郡主,其余兩個真的要被完爆啊。當然,我們的目的是讓皇帝爽,因此自然第一個最重要。

上面談到了科舉的本質——從一開始人家就不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是在地方官內安插自己的心腹,從而加強中央集權,避免地方上被地方鄉賢們滲透成篩子,從而讓中國「西歐化」、「分封邦國化」。

首先,如果地方上的有錢人又有了權,那中國肯定就逐漸「分封化」了,中央集權搞不下去了。所以,我們科舉,一開始的目的就是選些地方上最好沒有根基的屌絲,因為這些屌絲沒有根基,他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此想用的時候把他們一手提拔起來,想廢掉他們的時候直接九族抄斬,根本不需要擔心他們在地方上有什麽根基,瓜蔓抄他們會給地方維穩造成什麽障礙。

以上這只是最理想的科舉模式—— 對於中國皇帝而言,有一個巨大的遺憾,那就是乞丐實在不識字,連最起碼的文書都看不懂。如果不然,科舉官僚最好每一代都從乞丐裏面選。因為這樣選拔出來的人真的一絲一毫的根基都沒有,純純的天子門生,這可以徹底避免地方分封化。 當然,正如我上面所說,因為古代皇權沒有能力下縣,哪怕是民間廣選秀女,在一開始海選階段,也保不齊地方縣級婆羅門會讓自己的女兒走後門參選,擠走那些真正美貌的漁家女周芷若之流,因此哪怕是到了明清時代,科舉仍然不是純粹理想化的——地方上一些關系戶壟斷鄉試、會試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

既然如此,那科舉考試肯定要考些簡單的,你上來就考什麽四大力學、朗道十誡、復分析李代數.............這東西屌絲根本不會啊,什麽人能會這玩意?想來無非就是各色院士、專家教授的子女,要不然就是地方上能請得起院士和教授做家庭教師的百億級富豪——那地方上不就又分封化了,又不利於中央集權了。

談到中央集權,我們還得談談古代的印刷。中國古代所謂的活字印刷根本不實用——英文就26個字母,自然可以活字印刷顛三倒四地排版;漢字幾萬個字,要怎樣活字印刷呢?古代常用的,就是雕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然後刷上油墨,直接覆在紙上就印刷好了。

這就是古代的雕版印刷。

可想而知,雕版印刷可以讓識字門檻極大地降低——如果是海量印刷的書籍,雕版可以反復的印刷至少幾萬次甚至十萬次以上;如果紙張品質再次一點,印刷一些海量流傳的書籍四舍五入等於不用錢。在儒教統治的大明,說人手一套四書五經誇張了,每個村有幾套四書五經,足夠讓每個村的適齡青年都能沐浴在四書五經的「聖光」之下,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所以,我們要列一個教學大綱——考的科目要盡可能少,最好就從流傳最廣的四書五經裏面考,反正顛來倒去也就考這些東西,其余的一概不考。

至於選上來的人很蠢——連數學都不會,這個古代皇帝並不介意——人家的目的是選出聰明人麽?人家的目的,無非只是為了選拔些牧羊犬代天牧民罷了,牧羊犬太聰明,整天想著拱走農場主「單幹」,對於農場主又有什麽好處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科舉逐漸廢除數學,也就順理成章了。正如下面很多人所說,哪怕是唐朝的明算科,也是完全不受重視的呀。選拔出來的人選官都是「 書算於從九品下敘 」(【唐六典·尚書吏部】)。而整天研究什麽儒家經典還有策論的進士科,上來就是五品官。傻子才去學明算呢,還不如把進士科學學好那是真的光耀門楣。

至於為什麽待遇和學識倒掛——沒有真才實學的進士那都是人上人上人,明算科「大鍋工醬」那都是官僚地基了。這也好理解啊,我們大唐選拔明算科,就是為了選拔「大鍋工醬」,讓你一輩子紮根基層啊。明算科選出來的人可以做什麽?要不然就去地方上勘算田畝、核對賬目,要不然就去欽天監推演天文,要不然就去宮廷軍隊裏設計機括;反正就是一輩子「大鍋工醬」的命。你都掌握明算了,肯定不能讓你升官去轉管理啊,懂行的人都轉管理了,地方上還有懂行的人麽?沒有懂行的人,誰去勘算田畝?誰去設計機括?誰去推演天文? 大家都當老爺去了,誰來幹活呢? 我們古中國的優勢就在於—— 讓不懂行的牧羊犬當老爺坐轎子享福,讓懂行的牛馬牽著帝國負重前行。整個帝國就能完美地運轉了。

所以這也好解釋為什麽中晚唐一推行雕版印刷,明算的基礎——祖沖之的【綴術】就逐漸失傳了。這必然要失傳啊。【綴術】在隋朝就被人吐槽「看不懂」、「不知道寫的什麽東西」。在唐朝早期,還能勉強靠著一些手抄本在大家族中流傳——主要也就是大家族庶出的沒什麽指望的子嗣們,如果對數學有興趣的,還可以考門明算,做紮根基層的「大鍋工醬」混口飯吃。到了晚唐乃至五代十國,隨著雕版印刷效率爆殺手抄本,這下徹底失傳了。現代搜尋引擎的PageRank是根據搜尋數來判斷權重的,古代也同理啊,【綴術】這種東西既難學到逆天,就算勉強學成,也就是個從九品一輩子,學這玩意簡直事倍功半啊,註定是沒什麽人學的。這樣權重就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低,既然刻的書都賣不出去,雕版刻匠就會逐步降低雕版的權重,最終也就失傳了。而那些本身就容易學,很容易事半功倍,而且鉆研之後就能「龍場悟道」的書籍,典型比如四書五經,隨著搜尋權重越加越高,終於普及到全中國每個村子都有好幾套。

所以,古中國的數學,由於逆天的土石流反向選拔機制,必然是日漸崩壞的。在帝國需要最高算學人才的欽天監,很多時候都是一幫子大鼻子掌舵。

中國的欽天監,離不開大鼻子們,畢竟古中國的數學選拔機制太逆天了。

比如大唐的欽天監,負責掌舵的就是一群阿三——

「今有迦葉氏、瞿曇氏、拘摩羅等三家 天竺歷 ,並掌在太史閣。」
——唐帝國司天夏官.楊景風
這個掌握大唐帝國欽天監百余年的瞿曇家族,「瞿曇」是漢文轉寫,轉譯成我們熟悉的語言,就是「Gautam喬達摩」。

至於元帝國執政欽天監的高層,主要就是西域回回,這個很多史料都有描述,此處不再贅述。到了明朝時期,隨著西域回回逐漸引退,整個帝國的歷法都日漸崩壞了。

前段時間很火的劇【顯微鏡下的大明】,像這種可以用幾何解法推算田畝面積,從而計算稅收的人才在我大明必然是要作為「大鍋工醬」紮根基層一輩子的。否則能根據田畝推算稅收的人才都入內閣了,誰來負責計算稅收?沒人計算稅收,那整天研究四書五經馭人之術的嚴閣老吃什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