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機器人領域有哪些創業機會?又有哪些困難?

2015-06-12科學

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DorAemon

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埃夫特董事長許禮進在接受采訪時說, 要加快惡劣環境工種的Robotics替代。而他所謂的Robotics,正是那些具有智慧化、自動化等特點,且能夠輔助人類完成任務的場景化機器人。

許禮進還認為,目前, 很多重復性勞動都可以透過機器人實作。只要經濟性、技術性、可靠性滿足要求,他更建議出台制度推薦需要在惡劣環境工作的工種使用機器人替代。

無獨有偶的是,全國政協委員楊國強、劉昕等也都針對其從事的產業領域,提出了機器換人的建議。而這也是「Robotics」概念首次集中在兩會期間出現。

「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即使到了21世紀20年代,聽上去可能有些「科幻感」。今年兩會期間,大家聚焦於此,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麽?現在談機器人以及發展整個產業鏈是否為時尚早?這項產業有發展前景嗎?

2020年制造業缺口達2200萬

服務業多職位進「最缺工」職業排行前列

機器人之所以被關註,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在中國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一些細分賽道中,都出現了「招工難」「用工荒」問題。

前不久,有人大代表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還登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而他鼓勵的背景, 是2020年中國制造業人才缺口達到2200萬,近5年平均每年150萬人離開制造業。

有分析認為, 造成制造業「留不住人」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其重復勞動的工作性質阻礙了人們的興趣。再加上如今就業市場更加多元,年輕人擇業的考慮會更多維度。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服務業遭遇了與制造業相似的難題: 目前,中國服務業部份職務也出現了一定情況的「招人難」問題。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釋出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於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行銷員、餐廳服務員、商品營業員、家政服務員、快遞員等職業排在前十,而負責送外賣的網約配送員用工缺口同樣位列頭部。

此前更有報道稱, 餐飲企業服務員缺口非常高。有的餐飲店招聘啟事貼了一個多月,也無人問津。

為了緩解用工難問題,餐飲企業一方面提高員工薪資待遇,另一方面也為員工增加上升通道。比如有的餐飲店除了給服務員基本薪資和包吃包住等福利待遇外,還透過業績表現給予對方晉升為經理職位的機會。有的商家也會放寬招聘的年齡限制,從以往20多歲年輕人,放寬到30歲、40歲中年。

但即使如此,也並不好招人。這類工作流動性本身就比較高,而對於一些中小微企業,能承受的人力成本也有上限。尤其在疫情爆發後,對於中小微企業沖擊更嚴重,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收入卻減少。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們的呼聲更像是向窮親戚借錢,而不知親戚們早已自顧不暇。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更多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為Robotics的落地鼓與呼。「招人難」就是「許禮進們」呼籲推進Robotics替代的核心原因, 將重復危險的工作更多交給機器人完成,讓有更多想法的年輕人到他們喜歡的崗位上去。

「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正在進行時

中國提前4年完成制造工業機器人目標

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突破10萬家

從市場現實來看,用機器彌補勞動力不足,其實不再是「廟堂之高」們的討論,在「江湖之遠」的市場中,也有越來越多的玩家有誌於此。

根據Gartner公司最新分析顯示,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采用超級自動化技術實作業務的自動化。同時在一些外界報道中,過去幾年, 中國各行業以機器人取代人工的步伐也一直在迅速加快。僅2021年,大多數工業機器人和智慧制造綜合服務企業的年銷售額至少翻了一番。

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還在不斷增長。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後,對眾多企業都造成較嚴重的沖擊。Gartner就曾對美國、歐洲、中東和亞太地區260位元擔任企業董事會成員的高管進行調查,多數受訪者稱,受新冠疫情影響,公司在IT支出將增長近7%,同時不得不削減行銷、人力資源方面預算。

疫情對於大公司來說尚難言「抗住」,對小微企業來說恐怕更是滅頂之災。以餐飲行業為例,2021年廣州地區登出企業數量增速65.7%,並且全年餐飲相關企業註冊資本低於100萬元的企業登出占比為85.5%。疫情對這些中小微企業的沖擊不言而喻,向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要利潤,顯然成為了越來越多企業的訴求。因此,服務機器人迎來了更快的發展。

202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銷售額達到222.2億元,相比2019年增長47.25%;預計2023年中國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將達到613.5億元。

中國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註冊量也持續增加。數據顯示,2014年服務機器人相關企業僅6342家,到了2021年這個數位突破10萬家達到105506家,同比增長78.92%。

北京冬奧會機器人大顯身手

炒菜送餐巡邏引導樣樣精通

值得一提的是,服務機器人市場的供需兩旺也在加速國內更多新品叠代落地。

在剛閉幕不久的北京冬奧會中,機器人和來自全球各國的運動健兒們一樣,都是主角。各種功能、定位的機器人有條不紊地為大家提供豐富多元的服務,將「科技冬奧」理念體現的淋漓盡致。

據了解, 冬奧會期間,從火炬傳遞,運動員引導、物流、收銀甚至炒菜、送餐,都有機器人參與,並且全面覆蓋了冬奧會各個場景,從奧運村到競賽場館,無處不在。

加拿大廣播公司體育頻道釋出視訊顯示,一台機器人在工作時發現和它打招呼的人沒有戴口罩,於是立刻停止前進並提醒「佩戴口罩」。視訊拍攝者表示謝謝後,機器人隨即離開。

這位機器人就是冬奧會的巡檢機器人,具備公共空間巡檢、口罩檢測預警、熱紅外測溫、手部消毒等功能。巡邏時,能夠發現方圓5公尺內未佩戴口罩人員,並且提醒對方佩戴口罩;頭部還配有手部消毒裝置,提供消毒服務;

冬奧會還使用了專業霧化消毒機器人,可以自動辨識前方路況,避開障礙物;霧化消毒機器人一次能夠裝16升消毒液,單台機器人消毒面積可覆蓋1000平方米以上,單次巡航達到4至5小時;

還有引導接待機器人,在冬奧會代表團接待中心,接待機器人可以引導運動員前往行李寄存區或者驗證點;

最有趣的屬於炒菜和送餐機器人,整個冬奧會廚房空無一人,廚師和服務員均是機器人。機器人廚師不僅可以做中國菜,還能制作漢堡、披薩等西式菜品。餐廳內智慧化、自動化餐飲裝置可24小時不間斷執行,能同時為數千人服務。

這屆冬奧會堪稱是中國Robotics的競技場,也第一次讓外界集中了解了機器人的可能。倘若未來這些機器人走上更多崗位,相信許多行業的用工荒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兩會觀察:機器人成熱詞

多位代表委員提議推動機器人套用創新

許禮進表示,中國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已經發展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制造業門類最為齊全,也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還處在第三梯隊,中國制造業仍處在微笑曲線的低端,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局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中國須在核心技術上做到自立自強,核心產業鏈、供應鏈做到自主可控。

許禮進建議,加大對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智慧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的攻關,強化和加大該方向國家重點研發公關重點專項,透過「揭榜掛帥」集中國家資源突破技術難點、打通技術堵點。建議加大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和華人科學家來中國為科技創新服務,加大新興產業技術、前沿基礎研究技術的緊缺人才的培養。

兩會期間,除了許禮進外,很多代表委員都紛紛建議推動套用型機器人發展,而且相關建議並不局限於制造業,涵蓋了建築、農業、教育養老以及生物醫療等領域。

例如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建議,大力支持建築機器人及智慧施工裝置推廣套用,解決傳統建築業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環境較差、安全風險較高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建議,加快推進陪伴機器人專項課題研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鼓勵農業機器人創新套用,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建議,推動機器人替代高強度體力搬運作業,推動機器人產品高端化智慧化發展。

兩會期間各個代表委員的針對機器人發展的各項建議均說明,機器人有效解決行業「用工難」的利器;並且北京冬奧會各種機器人大顯身手,也足以證明機器人是能夠切實落地,前景光明,為各行各業增效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