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何东汉一直想放弃凉州,蜀汉刘备诸葛亮却一直想拿到凉州?

2022-07-14科学

因为蜀汉的民族政策放在古代各王朝中都是很有亮点的。

之所以从汉朝一直到清朝,都有「弃西域」、「弃凉」、「弃疆」的声音,原因是很复杂的,包括了:

1、民族矛盾

2、朝廷与地方的矛盾

3、地区阶级矛盾

由此造成的管辖不到、动乱不止,国家安全、财政、人力、威望损耗巨大,得不偿失。

朝廷里的人们大致上有三种心态:

1、那烂地方本来就不是我们的,那些异族也不是我们国家的人,扔了就扔了,占了只是为了面子,不如及时止损(讽刺的是持这种想法的王朝往往都一直在挨揍);

2、那地方毕竟是我们的领土,只是现在搞不定,先放一放等有余力的时候再收回来(讽刺的是持这种想法的王朝往往都收不回来);

3、那地方非常重要,不能放弃。

蜀汉政权的民族政策特殊的一点就是,当刘备、诸葛亮还在遥远的襄阳,就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基调,这成为后来蜀汉的一项国策。事实上,从刘备一直到蜀汉灭亡前,其基本想法都是以上第三种,他们是把少数民族当成大汉子民的。说蜀汉是基于军事需要,只能去争凉州的观点,格局就小了。

汉家的领土,一点都不能少;汉家的子民,一个都不能缺。

当孙权在死掐东南百越的时候,我们看到,荆州一带汉夷很和睦,几乎没有冲突出现。后来刘备东征孙吴,特地派出马良这样的重臣前往荆南地区联系当地五溪蛮,而且当地蛮族首领沙摩柯很快就响应刘备起兵。

想想东汉初年,这里的蛮人还和马援打得你死我活。而夷陵之战后,孙权又对当地蛮人再次举起屠刀大举剿灭,实惨。

刘备死后,诸葛亮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平定和开发南中。

在刘备时期,蜀汉还没顾得上南中,基本没有控制,统治范围不过就是四川盆地+汉中盆地而已。刘备死后,南中地区在曹魏、孙权和地方豪强挑拨下大乱。

诸葛亮一举平定南中之乱,按照曹魏、孙吴的一般做法,不屠几把怎么行?但是诸葛亮对南中的破坏很小,反而开启了南人治南、汉南合作的新政局。汉人教南人生产,南人可以进入蜀汉为官,参加军队帮助北伐(五部飞军的忠诚度相当高)。

更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把先进的文化带到南中传播开来,对后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地方志【云南志】记载,唐朝时,南诏王阁罗凤之子,南诏王异牟寻之父,把唐军打得很惨的名将凤伽异,在昆明修建拓东城,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此碑如倒,蛮为汉奴」,当地人说是当初诸葛亮立的,凤伽异赶紧命令把石碑修补保护起来。这个野史故事可信度不高,很可能是借鉴了越南的马援碑的传说,但是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威望。凤伽异可以不服大唐,但是对诸葛亮必须尊敬。】

有人说拉倒吧,南蛮一直在反叛,越嶲(xi)郡的官员都不敢到治所去,几十年一直躲在朱提办公。我想说明的是,南中地区的民族构成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地区分布着不同的民族,即使同一个民族隔座山可能就是两个互相不对付的族群。要说对当地完全控制,对不起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都没做到,要新中国才完成。有个典型的例子,当初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彝族区,跟当地彝族谈好了和平相处,结果往前走了没多远又跑出一群人,说我们跟前面的不但不是一批而且有世仇,搞得红军很头疼。

所以说,在古代,要让西南地区所有少数民族全部安安稳稳不生事,几乎没有一个时代能做到。就像一个班级里总有一两个刺头,南中有人反叛不代表整个南中都反。蜀汉能够做到几十年内南中大部分地区都保持安定已经非常难得,出现了邓方、马忠、张嶷、霍弋等一批受少数民族敬重的官员,即使某些地区发生叛乱规模也小,怎么说也比唐朝、清朝这样的大一统王朝的表现强吧?

然后就要说到西北地区的羌族了。羌人的构成也很复杂,从汉朝时就开始不断分化出新的部族,分布在西北、关中、青藏高原的广阔地区。成都往西没多远,就进入了羌区。

凉州地区的羌人跟西迁的汉人争夺生存空间,矛盾长期存在,他们跟周朝打、跟秦朝打、跟汉朝打、跟曹魏打、跟西晋打,十六国时期跟各国打,直到唐朝吐谷浑被灭才被吐蕃取代。东汉羌乱几乎贯穿整个朝代,羌人甚至打到了山西、河北,是造成东汉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至于让一些东汉官员先喊弃西域,后喊弃凉。

西域 - 凉州(又分为河西、陇右)- 关中 - 中原

这条极其重要的轴线是古代中原王朝势力西进的四级阶梯(其实现代也是)。当中原王朝强盛之时(汉、唐、清)可以直通西域,弱一点就只能退守河西走廊(隋、元、明),再弱一点就只能完全退回关中(唐、宋)。

这就是「弃西域」「弃凉」的本质。

秦、西汉时期国家中心在关中,关中实力极强,西面的少数民族进不来,而东汉的中心东迁洛阳,关中地区的掌控力度下降,羌人大量东进,与汉人杂处。

曹魏时期武德充沛,东打高句丽,北打乌桓鲜卑,西打羌氐,羌人过得很苦,仍然屡屡反叛,但在曹魏的军事高压下基本没有作为(跟后世号称统一王朝的西晋的拉胯相比天上地下)。

比如,公元214年,屠城专业户夏侯渊平定陇右,「攻烧羌屯,斩获甚众。」「与诸将围兴国,屠之。」「冬十月,屠枹罕。」公元215年,曹操平氐王窦茂,「五月,公攻屠之」。而且还大量迁徙西北少数民族,压迫甚重。

在这种血腥通知下,西北各族「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徙戎论),表现出一种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向往蜀汉,「羌、胡乃心思汉如渴」(三国志·蒋琬传)。

记载于历史的西北少数民族归附蜀汉记录有: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得到凉州支富、康植等少数民族首领支持。安定、天水、南安三郡羌胡响应。

公元236年,氐族首领苻健率众归降蜀汉,受到大将军蒋琬优待。

公元247年,羌族饿何、烧戈等叛乱,与蜀汉联络。叛乱被郭淮平定后,胡王治无戴、白虎文等南下归附蜀汉,卫将军姜维前往迎接。

至于小规模的羌胡来投肯定还有。这些内附的少数民族,一般被安置在阴平、武都两郡,与汉民和平共处,不能说生活条件有多好,但是至少比在曹魏强。后来几百年的仇池国杨氏,就是以此为基本盘,一直延续到隋朝。(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古代杨氏家族是真能苟,不管仇池杨氏、播州杨氏还是传说中的杨家将,这是为什么呢?)

总之,蜀汉政权简直是汉末三国时期一盏明灯,南北少数民族都心向往之。即使放在整个古代中国,蜀汉的汉夷和谐程度,也是少见的。后世少数民族对蜀汉的追念,也是延绵不绝。直到唐朝,缅甸北部仍然有着诸葛亮城,诸葛丞相怕是怎么也想不到,在他身故五六百年后,南中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吧。

我常有遐思,如果诸葛亮真的兴复汉室,会如何解决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但无论如何总比晋朝烂成五胡十六国要强得多吧?

最后不禁感慨,为什么曾经的交州现在变成了越南,而民族、地理条件都更复杂的云南现在却是一个省?

只此一项功绩,诸葛亮便足以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