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现在的智能手机功能非常完善,车联网的功能是不是鸡肋,还有必要大力发展吗?

2022-09-27数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相信也能侧面反映出大多数人内心的疑惑。

一句话观点

必要,因为数码3C领域和道路车辆领域,有本质区别,车载产品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方面总是要慢一步,不能一概而论。

素材来源于网络,制图:峰哥儿

背景

这个本质的区别就是:车载系统对结构、软件、硬件的可靠性、稳定性要求要远远高于包含手机在内的普通民用3C数码产品。 这也就导致车载产品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方面总是要慢那么一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工程师而言,这种产品定位的差异是刻在基因里的,体现在方方面面。

源于使用工况的差异,二者性能目标大不相同。以智能手机和车联网系统相关的零件来看:从 原材料选择、芯片型号、系统结构设计,到代码编写、测试验证、法规要求 ,甚至生产线制造的「良品率」,都遵循着两套标准。

数据整理于网络,制表:峰哥儿

车规级芯片在环境适应性方面比如温湿度、振动、静电、电磁干扰、有害气体侵蚀等方面的要求,比消费级芯片高得多。

像现阶段智能汽车领域大名鼎鼎的「高通8155芯片」,其实就是由2018年12月发布的手机端高通骁龙855修改而来,两者都采用了台积电7nm工艺。而作为对比,三年后的2021年12月,手机端芯片已经来到了骁龙8 Gen 1,台积电4nm工艺,这就是代差。

高通芯片,图源网络

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非从业者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简单地认为,「聪明伶俐」的智能手机直接替代「笨又傻」的车机系统就好了。

若想客观评价这个事情,需要发展的眼光。即:1、立足当下现状的 初级阶段——是否鸡肋? 2、旨在未来智能交通的 高级阶段——是否必要?

鸡肋?

先说说问题中提到的:

车联网的很多功能现在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实现

题主的意思应该就是指,在我们的日常车联网使用体验中,最容易被我们直接感知的比如: 导航、语音助手、各类视听APP……

举例的话,正如下面这篇回答提到的:

单就导航来说,它确实是在更新的,只是更新的速度貌似没有手机高德等APP快,时效性没有那么高。感觉上,城里一条新路开通之后,车载导航在1~2个月左右才能体现,仍需再接再厉。

诚然,在使用体验上,大部分车机系统还没有像主流智能手机一般流畅、丝滑,甚至导航更新也略微滞后。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了,为了追求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车载产品在新技术(甚至新版本软件验证)大规模应用方面总是慢于普通数码消费品,但仍保持着逐年进步的态势。

并且,我们的车毕竟是要考虑极端使用工况的。在零下几十度的冬季,在烈日炎炎的戈壁,在闷热潮湿南方海滨……一套能正常工作的车机系统将会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哪怕它慢一点,卡顿一点。

相信大家都有耳闻夏天手机过热卡顿死机,冬季过冷无法开机的窘境吧?(我是亲历……)

必要?

这里就需要我们快进到由智能汽车参与的智慧交通未来图景里面了。

如果说导航、听歌、看视频、玩游戏这类只是可有可无的软性需求,那车辆驾驶的安全性(对自己也对行人)、应对变化的可靠性(即使风雨雷电,也要性能如一)这些就是必不可少的刚性需求了。

图源网络

在软性需求方面,手机或许已经迎来的新形态,可以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在刚性需求方面,仍然有先天劣势。

一辆车,与手机相比,占用了巨大的道路空间,行驶起来拥有巨大的动能(本身储有大量能源),具备远超人类的刚强度……如果它的灵魂(智能系统)不被自己的躯体牢牢掌控(以安全可靠为前提),将会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因此,手机并不是交通参与载体,车才是。

手机没有动机、也没有必要去集成智慧交通相关的: 探测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信息交互模块等等 ……

而这些才是未来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的「主战场」,对于算力、通讯即时性、系统稳定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相比之下,现在的「车联网」功能只不过是开胃菜而已。

所以,与智能手机相比。即使现在车联网实际使用给人感觉有那么点「鸡肋」,但我们仍然不能放弃它,反而要继续大力发展和研究,争取早日突破。现在的每一分投入,将来都必有巨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