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答主,你有哪些运营心得和创作经验值得分享?

2024-01-15数码

卸官方腰。这是一份写给认真创作的人看的认真分享,想做营销号或者挣快钱的就不用看了。我把干货捞在前面,后面会写些偏主观的碎碎念。

其实核心就两点: 多写干货 &| 跟紧运营 。这两点都做到了,就能成功;做到其一,就有收获。

  • 所谓多写干货,就是以内容质量为核心。 换位思考,你希望从知乎得到什么,就为知乎创作什么。 沉下心来去写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内容,会得到长尾流量。
  • 至于跟紧运营,则是因为最近几年的流量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逐步从 KOL 推送转向了平台把控的推荐算法 。虽然每个平台规则不一,玩法不同,但只要想要认真做自媒体,就要理解平台的规则,跟紧运营活动的玩法。
  • 后面的内容也都围绕这两点展开。当然硬要二选一的话我觉得写干货更重要,不过如果能做到跟紧运营,搞点小钱吃个低保也不难。

    账号定位

    不论在哪个平台做自媒体,除非你是知名度很高的明星大咖,或者已经有很大的粉丝基数想尝试转型,否则 账号一定要做成垂直领域 。这也是知乎要设置致知计划活跃领域的原因。

    垂直领域这件事,从各个角度上都是有道理的。

  • 从个人的角度,周源讲的很好: 「(知乎认为)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这是我们认识知乎社区的第一性,社区的产品形态就是要把每个人身上亮闪闪的一面展现出来。」 我们每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全能全才,只有在自己擅长的垂直领域,才能输出有价值的内容。
  • 从粉丝(我更愿意称大家为读者)的角度也容易理解,除了明星粉圈(和我爸妈媳妇)可以无条件热爱无死角迷恋,大家关注某一个人更多的是因为对某个一面之缘的内容感兴趣,希望能长期接收到类似的内容。这就是 读者对你的预期 ,反过来如果你输出很杂乱,一来很难维持专业性,二则不符合读者预期,即便涨了的粉也容易掉。
  • 从社区的角度,每个创作者身上都有标签, 在垂直领域内的创作更容易得到流量的扶持 。如果社区有活动运营,也更容易被划入对应的活动范围,甚至有机会得到专人对接。创作者其实是社区的根基,几乎所有的社媒平台都会有专门的运营对接创作者,只不过有的是社群,有的是专人。
  • 做账号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设。出门在外,人靠衣装,互联网上真真假假,人设就是大家的脸皮。你顶着大厂高P、海归博士、年薪百万的头衔,讲出来的话就是有说服力,大家就愿意关注你。但是人设也容易崩塌反噬,知乎被大家调侃「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就是那些硬凹人设的例子。

    我自己就没有人设,我不知道关注我的朋友怎么看我,我也不希望大家因为什么头衔而关注我。所以我从不标榜自己是技术大拿,也不给自己脸上贴金,向来都是体验流分享派,问就是在写学习笔记。我以前说过自己是实名制上网,后来也只是隐去了一些个人信息,但从不夸大自己的身份和能力,主打一份真诚。

    只能说人设虽有用,真实更可贵。所以 对于人设,我唯一建议是把知乎官方的蓝V认证做了 ,这也是「跟紧运营」的一部分,平台推什么活动,就配合参与什么活动。知乎想打造新职人平台,想凸显大家真实的专业性,自然会鼓励大家认证学历、职位、职业。 [1]

    知乎认证蓝V其实很容易

    当然,平台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大家创作方向很自由。再说知乎上的输出整体上比较随意,有些口水话题谁都能说几句。

    所以以上也只是理论上的建议,知易行难。我自己也是杂着写的,相对偏向科技区而已,我在B站反而是游戏区UP主,反而会因为断更+发一些AI的视频掉粉…

    B站官方的游戏区运营群

    选题来源

    关于选题,我有两句话,其实还是最开始的核心思想,将写干货和运营活动结合起来:

  • 向内找,向外寻。
  • 追热点而不写干货则罔,写干货而不追热点则怠。
  • 向内找,就是写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有感而发的;向外寻,就是结合当下正在发生的。如果二者能结合起来自然更好。

    向内找的问题在于,肚子里的货是有限的,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掏空以后,容易无话可话,继续硬挤就会陷入车轱辘话的低质量创作,但外部世界是变化无穷的。

    某不知名马逆在他的新媒体课程里给了4个选题建议,教你如何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解释世界(当然他这套看看就行了,毕竟……):

  • 重视普通人生活
  • 关注人民内部矛盾
  • 打通历史和现实
  • 欢迎合订本
  • 他站的视角是媒体视角,为了保持稳定的输出,做当下的新闻解读也要联系群众和历史。我倒不是说大家要学习这些选题,而是说要想让自己言之有物,有话讲,就要学会打通「内在」和「外在」,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举两个例子:B站百大的数据分析连续几年我都在写,去年还有幸吸引到了影视飓风 Tim 的关注,最后的数据都不错。这就是我用数据分析去解读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一种视角。

    说起来今年的分析里的一张图,还被 @差评 的公众号盗了图(狗头) [2] 。说起来一张图而已,我没打算维权反而有点高兴,你们不用刻意在知乎站内删掉那张图的 [3]

    差评的公众号文章

    再举一个例子。知乎上高产科普答主赵泠,你如果去分析他的回答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似乎是先有内容再有回答,换句话说,他 先创作好了内容,再给内容找了一道对应的题目而已。

    再说说运营和热点。

    我前面说「紧跟运营」,或许有人理解的运营就只是「蹭热点」,其实也不尽然。知乎官方的运营中一部分是在找热点,也有一部分是在认真做圆桌、做活动、作内容。

    追热点本身不可耻,因为热点代表了流量,代表了眼球,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流量可以带来眼球,留住读者还是靠内容。在我看来,追热点跟「学而不思」一样,属于假努力,现在做自媒体的太多,不动脑子的追热点,自己很累,获得感也很差。追热点,偶尔可以,但长期坚持当成主业做,有点蠢。

    热点意味着快,快就意味着没时间思考打磨,甚至干脆就只是外媒翻译的搬运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内容同质化严重(坦白说我属于创作这些内容的人)。如果是有团队的大号为了保持更新频率,拿这样的内容充版面也就罢了,自己一个人是肯定盯不过来,也没有什么长进,不会创造长尾价值的。

    总之,在选题上,并不反对热点,但要有一个自己相对稳定的视角,形成某种解读问题的方法论。

    标题技巧

    其实我写知乎原因之一就是觉得不用想标题省事…哈哈。不过鉴于科技领域很多人写专栏,我就简单分享一下对标题的看法吧。

    标题技巧分两方面,给人看的和给机器看的,而且这两者的要求截然不同。

    给人看的标题,要标题党,要炸裂,要让人有点进去的欲望。最典型的就是微信公众号里各种政务号,动不动就是「今日重磅,一件大事」,就是不说是什么事,这种我深恶痛绝。

    为什么要写好标题,我提供一个角度——为了方便大模型 RAG 检索。

    互联网上的流量很多都是爬虫流量,知乎对待搜索引擎又比较开发,再加上大家对内容的添砖加瓦,知乎现在在各种中文搜索引擎中权重都很高。

    之前用 NewBing [4] ,昨天用智谱 [5] ,使用 AI 联网搜索时就会发现,来源知乎的内容占绝对优势:

    NewBing的知乎来源:6/6
    智谱的知乎来源:8/12

    从这个角度上讲,大模型时代让这件事情更有意义,也许我们写的东西未来都会是 AI 的养料肥料。

    所以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宁可写一些给机器看的标题,类似传统的 SEO 技巧。就是用更简洁明了的标题,让我们的内容更容易被 AI 大模型检索到。

    内容形式

    内容没啥好说的,每个人风格不一样。知乎也不反对抖机灵,言简意赅的话语有时力量反而无穷。不过我不太擅长抖机灵,所以每次都写的又臭又长。

    现在经常有人说什么知乎遗风,其实十年前的知乎,画风大多是这样 [6]

    当时的流量池子小,大家围绕一个话题会持续地进行讨论和更新。现在…热度就那几天,很少有需要多次修订的内容了。

    很多人说自媒体的核心是提供情绪价值,这话也没错。情绪价值自然是一种需求,很多人上网并不是为了学习,而认同本身也是一种力量。

    只不过从科技区的角度,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内容价值>情绪价值。我不希望自己是炮制垃圾内容的营销号。所以,面对一篇新闻,我最常做的是什么:

  • 先写结论省流
  • 寻找可靠信源
  • 论证核心观点
  • 解读未来趋势
  • 提出自己看法
  • 这也是被学新闻的逼的。现在似乎只要有个翻译软件,再挑选出最有眼球的标题就能无限炮制新闻。我甚至都不指望他们客观真实地报道,只希望他们把引用的原始来源写出来,让我省点考证的力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每次写回答,涉及引用的时候都会注释来源,倒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专业可靠,单纯为了别人杠我的时候方便找到原始资料。

    初心和商业化

    这里的很多内容我之前跟朋友私下分享过,但比较零碎,这次正好有机会相对系统地记录一下。上面主要是聊创作的方向和内容。下面聊点虚的吧。

    其实每个人写知乎总归是有些目的的,现在知乎也不反对商业化,所以不论是为了搞钱,为了装X,还是单纯为了记录,都很正常。

    关于在知乎的创作经历,我之前聊过:

    所以在这个年代,还愿意认真写图文并分享的人,都值得交朋友。无非是有的人写字为了自己,有的人写字为了读者。有时候会自恋地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理想主义在,不愿意去挣自己看不上的钱,当然也许是错的,未来也许也难免恰烂饭。

    对我来说,在知乎创作的心理负担比较轻。一个人做视频太累,现在视频赛道卷的不能行,大家习惯快节奏,录视频要把换气和口癖全剪辑掉;做小红书,需要内容密度,需要精心P图;最相似的是头条和公众号,但是怎么说呢,我写的很多内容不适合直接搬运,风格不匹配,头条和公众号需要的是文章,而我在知乎写下的往往是交流,似乎在面对面地和题主对话。

    我还是觉得,真正想做营销号蹭热点蹭流量的,何必在知乎呢,相信我,把同样的精力花在小红书和抖音收益会更好。

    知乎的商业化,处于比下饿不死,比上难发财,当主业做肯定不达预期,没有期待反而会有惊喜。

    流量

    前面说了,最近几年的流量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从 KOL 推送转向了平台把控的推荐算法。哪个平台都是如此,所以有时候说实话,粉丝数意义并不大,粉丝再多,限流了也没人看的到。

    知乎只是被流量经济裹挟的平台之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反过来从创作者的角度,为流量也没有错,毕竟大家写出来就是想给别人看的。

    平台和创作者的中间地带就是运营。有的人会觉得什么创作中心,推荐问题,创作者小助手小管家没有用,其实相比于自己大海捞针地去找问题回答,圆环任务里推荐的题目都不错,更不要说官方下发的致知任务和各种圆桌收录的问题。

    现在的流量就是玄学,总结不出什么规律,或者说对于创作者来说,汲汲于流量往往是失望的。我有时认真写的内容没几个人看,随手蹭的热点上千赞,所以倒不如不管不想,写就完事了,坚持多写,总会撞上几篇。

    顺便说一下超赞包。这玩意儿大部分人都在吐槽,从我的使用体验来看,超赞包更多的是「撬动」流量,而非单纯地提供流量。超赞包不要用在已经沉底的历史回答,最好是用在当下的热点,用在自己写的足够好的回答上,让超赞包成为四两拨千斤的那个 tipping point。

    还有其他的一些技巧,我自是不反对,而且肯定是有用的,否则B站UP主为啥各个都求一键三连。只是我自己往往为了内容的完整性,再加上羞于自吹自擂,很少会用,想来是自讨苦吃的精神洁癖吧。所以在这一篇的结尾,我也来实操一下(笑):

    我是 @段小草 ,Python 话题优秀回答者,知势榜连续上榜创作者,专注 AI 工具的体验和分享,致力于让 AI 普惠每个人。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希望您关注、点赞、收藏!

    推荐阅读我的其他优质创作内容:

    以上。

    参考

    1. ^https://www.zhihu.com/account/verification/management
    2. ^https://mp.weixin.qq.com/s/xj_tdb-P4-ADLSmqVuv1qA
    3.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5803496
    4.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1427371/answer/2890411877
    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9753877/answer/3364936089
    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81215/answer/4999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