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答主,你有哪些运营心得和创作经验值得分享?

2024-01-15数码

运营方面我是没啥心得的,如果我有心得,我应该全平台都有很多人关注,但我就仅仅在知乎写东西,吸引了六万多人关注我。

虽然运营方面没啥可以传授给大家的,但创作方面,我还是有点心得可以分享的。

创作经验

我写的内容主要是AI相关,按阅读难度从低到高,又可以分为:

  • 科技行业事件点评
  • 程序员的日常
  • 技术解读
  • 算法实现和论文解读
  • 因此也取得了一点点不足为道的成就。

    我在置顶的文章中,分门别类的收录了我写的一些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我最大的心得就是: 你得持续的学习新技术,你才能有源头活水,让你保持输出的动力。

    所以你会发现,科技领域的答主,绝大部分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工程师或者研究员,因为他们的活水是最多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写,就是让你思考具象化的方法。因此,对我而言,写东西就是整理思考的结果而已。写作还有很多好处,我之前写过一篇回答大家可以看看。

    「不写,就无法思考」 (卢曼 1992,53)

    学习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学习。而知乎是很好的问题式启发学习平台(虽然烂问题很多,但我们可以手动忽略),好的问题会让你发现自己知识地图上的空缺,让你带着问题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网上自媒体运营说,你做账号得垂直才有流量。 虽然我也刚好写得垂直,但主要是是因为我懂的东西少,不懂的东西不敢乱写罢了。

    当然,我也不是瞎写一通的 。我每次动笔前都在想,怎么才能把内容写得尽量多人看得懂。

    当然,在知乎写东西,可不像在笔记本那样随意,毕竟除了学习,还要交流;而且我以前在研究一个技术时,在知乎上看其他大牛的文章,也得到很多启发,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我也想把这种感觉传递给看我回答和文章的人,因此我会尽量把我觉得可能会卡住别人理解的地方讲清楚。例如这一篇回答【如何理解「香农定理」,包含哪些内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评论区出现这种回复,会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当然,如果你按照我说的,自己写自己领域的专业内容,你可能会成为很专业的人,但可能吸引不了多少关注者,可能就是几千关注者的样子。当然,这也很好了,这可以让你有机会认识到行业内的技术大牛,甚至可以给你工作机会(我在知乎也接到过几次面试邀约)。

    但如果想扩大影响力?

    那就得摸清楚知乎运营想你做的事情。你答题一段时间了,就会有运营注意到你,会在后台给你私信让你加入知乎的一些创作群。尽管加入吧,当然,要注意是否真的官方群,具体方法就是进群后看看有没知乎的企业微信账号。

    在这些群里,运营会挑选一些当下热点的科技内容提问,因为是运营挑出来的问题,代表了知乎科技小编最近关注的内容,因此很容易上热榜,被更多人看到。

    当然,追热榜也是一个扩大自己可见性的方法,尤其是前两年,热榜流量的比重是真的大,但现在知乎似乎调整了这方面的权重。如果你要追热榜,不要啥问题都追,只写自己懂的科技类,如果热榜没你想写的,不要勉强。我最近一年答了几十道题,基本上没几条问题是热榜上的。

    如果官方还有一些创作活动的话,那就参加知乎官方的活动。不仅能获得官方的流量支持,也能在你懈怠的时候给你一点动力继续输出。我本人就是这种活动的受益者。

    2020年知乎科技弄了个活动叫「致知计划」,为期六周,挑选每周都活跃创作且内容综合质量都好的科技领域答主,最后一周综合评分,选出金奖银奖铜奖等。

    赞助方是中科院计算所,所以那时候的科技数码季,讲的都是科技,没有多少数码,基本上选题都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话题,很少讨论数码产品。

    我也很幸运,在这次活动中拿了个银奖。

    奖金丰厚程度放到现在的知乎完全不敢想。应该是知乎史上最壕的一次官方创作活动,刚好被我赶上了。

    当然,放在现在,我可能就卷不赢了,而且现在各种活动都没这么多奖金了。但也不代表参加各种创作活动没有意义。最大的意义就是你会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在知乎上最好的朋友,例如 @白小鱼 @平凡 @Serendipity @微调 等,都是在创作活动中认识的,即使活动结束三年了,我们依然经常探讨AI前沿技术。认识他们时刚博士入学,现在他们都毕业了(或者马上毕业了),走入职场后,他们会继续在AI行业里发光发亮。

    现在的「致知计划」,已经是一个长期化的活动了,在创作者后台就能看到。

    想通过知乎恰点饭?

    但如果你还想进一步,在知乎接到商业合作,以上的心得就不够了。虽然想靠知乎恰饭收入过日子非常难,但赚点零花钱,补贴为爱发电的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也是对自己持续创作的一种肯定。

    知乎开始商业化后,我也得到了不少恰饭机会,当然,恰饭的题目也有讲究,我恰的饭主要包括给科技品牌方解读他们的技术方案,或者宣传一些生产力工具(如电脑)等等。作为创作者,恰饭可以给你持续创作的动力,我接到商业合作时,都会想「最近我广子会不会太多?那我多写几篇干货稀释下我的广子吧!」。

    当然,恰饭要有度,不要跨太大的领域恰饭,我其实拒绝过的恰饭机会很多,要么不符合我价值观,例如酒类,药厂公关类等等,要么我完全不懂,例如品牌的护肤品。恰这种不合适的饭,自己写得累,广告主不满意,关注者还骂你恰烂钱,可谓是三输。

    虽然说知乎的商业化不太成功,恰饭机会远比别的平台少,但如果你的内容专业性强,应该会有mcn找你签约,给你介绍商业合作机会,当然,主动出击去联系mcn更好,但前提是你已经创作了很多内容(几十篇应该要吧),得到较多的赞,有超过千人关注你。

    最重要的原则:保持耐心,不要太功利

    科技领域是一个不太好进入的领域,因为能写好这个领域的人,本职工作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这些人在职场上赚得钱远远比在知乎赚得多(没有炫富的的意思哈哈哈)。所以,如果你是全职自媒体,在科技领域创作那将会非常吃力,因为你学习新技术将耗费很多时间,让你没有精力运营自媒体矩阵。

    而且,需要保持耐心,不要觉得我今天注册账号,明天发一篇技术干货,后天就能涨粉。我的账号注册于2012年,那时候知乎还是邀请制的,没人邀请还不能注册账号,够早的吧;而我密集创作是2019年开始,吸引到第一万个关注者,已经是2020年的事了。当然,主要是因为2012年我才刚开始实习,技术还很菜,那时候知乎技术领域有「温赵轮」三巨头,我不好意思班门弄斧。后来慢慢的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也想通了,写东西,最重要的是给自己看,给别人看那是顺带的,于是开始分享技术,没想到反馈还挺正向的,所以就一直写下去了。

    最后,我还想说,不要把写知乎这件事情功利化了。不要觉得有什么利益才写知乎,把知乎当做一个笔记和交流平台吧,至于恰饭机会,随缘就好。

    先写到这里,有什么漏写的,想起来再补充吧。可以先收藏,晚点回来看,说不定又多一些内容。

    最后,建议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