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听证会代表们一致通过,支持水、电、气、高铁价格普涨

2024-05-12科学

躲不过的涨价

一个月之前,重庆燃气曾因「收费罗生门」而冲上了热搜,从而打开了「基础设施服务猛涨」的潘多拉魔匣子。

所有人都知道,该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跑得更快更贵」的智能燃气表,而是燃气价格被锁死后,燃气供应商以量换价,从而实现收费翻番的「变相涨价」(参加拙作【各地水电燃气价格猛涨,不只是弥补土地财政亏空的事儿】)。

然鹅,他们也知道我们都知道,他们预判了我们的预判。

事发后,有关部门紧急免职了一位集团党委书记,责成燃气企业进行全额退款。

至于智能气表是不是真的跑太快,智能抄表为什么系统性地多抄…希望广大瓜娃子们不要不识相,差不多得了哈。

至于当事人及该领域的专家,似乎并没有来到发布会现场。相反,他们只能委屈地出现在各种主流媒体的采访中,间或发出一声苍白的解释。

总之,某些乐子人来了又好像没来,没来又好像来了。

如来。

然鹅我们要坚信,「逢进必考」的体制内筛选机制,必定能选拔出学习能力超强的聪明人。

例如一个月之后(5月9日),一线大城市广州就吸取了重庆市的教训,为了自来水涨价召开了隆重的听证会,提前向广大市民传达了涨价的必要性、必然性,让广州市民调整好心态喜迎价格上涨。

甚至于,他们还贴心地公布了两个自来水调价方案,供大家选取。

例如现行水价体系中,三个阶梯的执行水价分别为1.98元、2.97元、3.96元,而方案2的三阶梯水价分别为2.46元,3.69元、7.38元,而方案1的三阶梯水价则是2.6元、3.9元、7.8元。

简单地说,两个方案都是「普涨」,其中对于居民生活用水而言,方案一在每个阶梯的调整价格,均遥遥领先于方案二;但方案二的「涨幅稍缓」,是建立在对非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是工商业经营服务用水)的更高价格涨幅之上的。

听证会上的专家们说了,广州市最近一次水价调整发生于2012年,不能反映最新的供需关系,也不能Cover长期以来的成本Gap。

所以必须涨,而且还要精心设计、一步到位地:

补涨。

所谓精心设计,体现在数据的细节当中。例如调整后的第一、第二阶梯居民水价对于比现行价格,涨幅分别为31.31%、31.31%(精确到小数点后9位数),你就说费了多少心思吧。

所谓一步到位,体现在第三阶梯水价涨幅的陡峭程度。例如第三档的价格从3.96元/立方米上调到7.8元/立方米后,涨幅达96.97%,约等于翻倍。

西方有句俗话说得好: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魔鬼在细节中)。

我看东方大国听证会上发布的水价方案,通篇都是魔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呐。

隐形的代价

有趣的是,听证会上的专家们言辞凿凿地认为:

涨价方案对广州市民影响不大。

他们进一步解释,根据方案一来的话,第一阶梯居民用户(占比80%以上)和第二阶梯居民用户(占比10%左右)人均水费分别增支约3.2元/月、6.4元/月,如果是根据方案二来的话,人均水费分别增支约2.5元/月、5.4元/月。

按照一家4-5人计算,广州市民家庭每个月用水成本增加了30-40元,专家形象地打了个比方:

也就是一杯奶茶的钱。

再次然鹅, 专家们没有强调的是,对于非居民用户尤其是工商业户而言,这次的影响可就大了。

据悉,制造业企业的用水量通常比较大,例如按照新方案,如果工厂每个月用水量超过800立方米,水费增幅将超过1000块钱。同理,广州市的商铺每月平均用水量是204立方米,水费刚性支出的增幅超过200元。

根据媒体与自来水公司测算,工业用户水费支出分别增加923元/月、1132元/月,商业用户水费支出分别增加225元/月、276元/月。

别忘了,广州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商业化城市,哪怕在最繁华的市区(例如天河区、越秀区),几乎每个小区、每一幢居民楼里都有大量的:

个体工商业主

例如我在广州唯一一次理发,就是通过App上消费者的口碑,在逼仄的老旧居民楼上找到的小馆子。这个理发店的规模,小到只有两个座位。

无数个体工商业主,如忙碌的蜜蜂一样,承包了社区居民的餐饮、理发、生活用品集散,赚取着微薄但稳定的费用,也为这座城市的居民带来低价而体面的日常生活。

广州的宜居,一大半就体现在这样的日常当中。

——这是广州人的骄傲,也是广州人的幸运。

但如今,听证会上专家们强调「影响不大」,不知道是否考虑过这些中小微工商业用户的承受能力?例如上述仅设置了两个卡座的理发店,该如何消化动辄两三百元的水费上涨?

综上所述,我百思不得其姐。

这是20年前广州市的社区理发店。如今活跃着小馆子都重新装潢过,但布局、运营依然一脉相承

很显然,以小微工商业用户脆弱的价格承受能力,他们必然选择向下游传导,必然反映在基础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反映到终端市场,也就是:

居民生活服务成本的普涨。

是的,我37度的嘴,都不忍心用「价格转嫁」这样冰冷的话术——任何一个三观端正的正常人,都无法苛求中小微商户「自行消化」要素成本的上涨。

所以到最后,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水费上涨导致生活综合成本的上涨,买单的还是普通人。

水价一揽子上涨方案,绝不仅仅是多收了三五十元水费,而是意味着你平时吃的外卖、去的理发店、穿的衣服鞋子、商住的出租房…价格统统涨价。这是由水、气、煤、电的基础设施性质所决定的。

这就是我们的宿命,永远也躲不开。

正如喜欢一个人是藏不住的,哪怕是躲在衣柜里,还是会被她老公发现。

一万个理由

下面该重点吐槽一下这场水费听证会了。

必须承认,相比某燃气公司「价格未变、擅自调表」的暗箱操作,广州市召开水费听证会,既体现了程序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信息透明的诚意,总归是有所进步的。

但这还不够。

例如根据媒体相关报道,这场听证会上,除了工作人员展示基础数据、专家们现场解读对比,还有17名参与听证会的代表。

17名与会代表全部理解和支持水费上涨,涨价计划获得代表们一致通过。其中,支持方案一的代表有7人,支持方案二的有9人,还有一位代表没有选择具体哪个方案,但却发言称支持水价上涨。

后续报道称,有代表认为,上调水价有利于广大市民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立国利民。而该代表的发言尚未结束,现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仿佛整个广州城,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

更有逆天的自媒体据此宣称,广州水费涨价的理由是老百姓强烈要求涨价,标志着我国水价改革迈出了新的一步。

人们不禁要问,广州市1800万人口,是如何遴选了这17位代表的呢?

面对网友「又是被代表的一天」、「麻烦公布17位代表的信息」等汹汹质疑,广州市有关部门从善如流地通过媒体透露:

据悉,本次17名听证会参加人包括普通居民消费者9名、非居民消费者3名、经营者1名、其他利益相关方1名、人大代表1名、政协委员1名、专家学者1名

抛开事实不谈,我就想知道,与会的9名普通居民消费者及1名经营者,都是真真切切的利益关切者,他们是如何背叛「第一责任人」的立场与义务,无脑支持水价上涨的?

真相只有一个

也许是考虑到召开听证会劳力又劳心,难免出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尴尬局面,五一假期期间,曾经的「铁老大」开启了「 跳过听证会,连夜发通告 」的涨价新模式。

5月2日,中国铁路12306网站发布调价公告,宣布对京广高铁武广段、沪昆高铁沪杭段、沪昆高铁杭长段、杭深铁路杭甬段上运行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 全程票价涨幅在20%左右,将于2024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

中铁集团官方回应称:

此次调价是「灵活折扣、有升有降」,旨在建立市场化票价机制;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促进客流均衡化,引导对时间低敏感的旅客选择相对低速的列车,同时享有更大的票价优惠。

See,此次调价的目的,居然是让广大旅客朋友享有更大的票价优惠。

这都是为你好,就问你感不感动,敢不感动吖!

但如果没记错的话,自从高铁开通后,各种低速列车(如绿皮火车,甚至原先的直快、特快列车)班次骤减,让「对时间低敏感的旅客」选无可选。

更玄幻的是,好不容易买到的低速列车车票,价格也不便宜。

例如今年清明节前夕我回了一次老家。相比于呆坐6小时的高铁,夕发朝至的Z字头(即之前的特快列车)卧铺是最受中老年朋友青睐,也是最抢手的。

但对不起,这趟列车的硬卧永远都买不到,只有软卧可选。至于价格嘛,比同区间高铁硬座票还高出15-20%。

所以对于公告上的解释,我只相信其中的标点符号。

那么问题来了:

基础设施部门纷纷涨价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是不顾前期投入成本而导致的偿债高峰,直接催生了涨价的压力。这在投资巨大的公共交通部门相当普遍。

例如自从铁道部「路网分离」改革后,相对轻资产的中国铁路总公司(2019年更名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扭亏为盈,在2023年甚至实现了33亿元的净利润,看上去很美。

但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公司的负债达:

6.13万亿元。

还是直观地类比吧, 负债6万亿的国铁集团,相当于2.5个恒大。

当然,和只剩下一堆劣后资产的恒大不同,国铁集团的资产结构、估值好得多。但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公司每年运营产生的净利润,远远不够偿还负债利息的。

事实上,不但国铁集团在中西部地区的高铁线路难以盈利,即使是在客流量较大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多条线路的竞相获客,所谓的「黄金线路」也承担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例如京沪高铁开通以来,一直都是国铁集团盈利能力最强的现金奶牛。根据2023年年报,京沪高铁2023年创下营收406.83亿元、归母净利润115.46亿元的佳绩。

但面对区域内同期高铁线路(尤其是已开工、部分线路已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二线),京沪高铁从2021年起实行:

浮动票价。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高铁线路、最长高铁运营里程的国家,这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突飞猛进的「大基建」留下了天量债务,间接造成了持续运维压力。尤其是,当经济周期发生变化后,偿债能力的下滑必然导致连锁反应。而这一切,终究要由我们面对。

悲桑的是,对于一年坐不了几次高铁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否是「我们」中的一员,并不由自己说了算…

另一方面,对于各城市的普通居民而言,高铁似乎太遥远,城市轨道交通的兴衰才是最直观的——它实质是一个土地财政幻灭的善后问题。

曾几何时,我国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各地通过卖地获得巨额财政收入。当市中心成熟地块日益稀缺以后,大聪明们以地铁、轻轨为契子,三通一平快速上马,把地块炒上去。而接盘的商品房购房者,又憧憬着配套设施的完备,以及「房价永远涨」的红利。

当房地产的大潮退去,一地的鸡毛鸭血是如此的不忍直视。

以一线城市深圳为例,自2016年起,一种被称为「云轨」的新型轨道交通开始上线,带动了沿线地价的上涨。当时媒体报道称:

BYD历时5年、投资50亿元打造了划时代的云轨技术,已经于上个月(2016年10月13日)在深圳正式亮相。这是一款中小运力轨道交通创新产品,具有噪音低、途径城市间沿途景观好等独到优势。

该公司技术人员说起云轨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

造价仅为地铁的1/5,建设周期仅为地铁的1/3。

然鹅,一份轨交发展的深度研报指出,「云轨」属于 跨坐式单轨列车 ,是在高架桥桥墩上运行的迷你级轻轨。

但囿于车长、车宽、定员、线路半径、线路坡度、客运能力、平均运行速度等技术指标,云轨仅能拉动6-8节车厢,载客量很小(低于1000人)。

云轨,看上去「小而美」的轨交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载客量的大小决定了乘客单人次的运营价格。研报指出,要覆盖云轨的运行成本,云轨的基础票价至少是:

20元/人次。

也就是说,不考虑建造成本,仅仅是为了维系日常运营不亏本,云轨的票价就远远超过现行票价(起步2元,最高3元)。

那么,多出来的这部分运营成本,自然是由地方政府提供补贴了。

而在当时,对于有关部门而言,这部分补贴给的很爽快,因为以云轨为卖点,沿线的房价迎来普涨,左手补贴右手,算下来都是赚的。

然鹅,当深圳房价也迎来「以价换量」的2.0时代后,对云轨等基建设施的巨额补贴,总归就显得不合时宜。更要命的是,这种补贴的期限似乎遥遥无期,且看不到未来的回升希望。

深圳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情况又如何?

因此不难想象, 在全国商品房全面下行的当下,为卖地卖房而补贴的基础设施差价,又具有怎样的不可持续性。

对于有关部门而言,为了平稳处置这部分「负资产」,在短期内需要以市场化为指挥棒,摊薄运营成本;在长期内需要运用重组、置换手段,尽快实现切割。

再次强调一遍,不要认为化债与你我无关。它可以化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部门,也可以化在水电煤气等日常支出,把寒气传给每一个人。

当普通百姓抱怨基础设施价格或明或暗地上涨时,却不明白在某种程度上,是之前负重前行的购房者背不动补贴,不得已由全民埋单而已。

毕竟 ,债务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在不同群体之间转移,这正如大家不再为土地财政做贡献之后,贡献会自行找上每一位光荣的普通人。

西汉理学家戴圣在【礼记】中说: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对这句话的通常理解是,遇到横财不要奢望分润则个,遇到危难不要心存侥幸不被波及。

但我现在明白了,戴圣分明是疯狂地提示普通人:

发展中的时代红利与你无关,但曲折中的阵痛代价必然有你。

欢迎阅读全文: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 将军箭(jiangjunjian31) 。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