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巧妙地設定高潮戲,讓觀眾在觀影時也能隨之高潮?

2014-05-23影視

有一種原理簡單但是創作不簡單的方法:用假高潮麻痹觀眾,再來一個真高潮。

如今的觀眾已經基本吃盡所有編劇套路,有一些五十年前可能弄得人一驚一乍的橋段,在今天只有隔靴搔癢的效果。

當觀眾已經能預測你的節奏,你只能用更豐富的節奏去制造「意外」。

【黑暗騎士】開啟的這個模式,讓很多後來人看到了新方向。

影片已經放映了七十分鐘,劇情已經經歷了一場扣人心弦的追逐戲,場面已經非常華麗宏大。蝙蝠俠終於抓住了小醜。

下面這個鏡頭讓很多人過目不忘。它必須如此壯觀,不然達不到欺騙的效果。

小醜已經束手就擒。哈維登特解脫,接受媒體采訪。閃光燈此起彼伏。

是不是很有片尾的感覺?

我當時真以為電影要結束了。為了做成這個騙局,諾蘭做了這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等到合適的時間來做假高潮。如果在第二、三十分鐘做假高潮,不會有人被騙。

二、把這一段的動作畫面做到好萊塢動作片最後高潮的水準。

三、用壞人落網、揭秘反轉(高登未死)、正面角色接受采訪做總結等情節造成影片即將結束的錯覺。

四、壞人一定要被挫敗。因為只要壞人不被挫敗,觀眾就會堅信影片接下來還有大反轉——這已經變成觀眾的基本功了。(反過來,如果壞人不被挫敗,而影片就真的結束了,又是另一種意外。像【無間道】。像【殺人回憶】。)

這個套路迅速被好萊塢消化,在【007:天幕】和【復仇者聯盟】等影片中得到了成功借用或化用。

這個套路的最大好處就是為反派「越獄」做了完美鋪墊,只要把「越獄」寫好,馬上就讓人覺得是「高智商電影」了。而「越獄」帶給觀眾的震撼,源自「剛剛花了那麽大工夫抓住他,居然是白費心機」。

有一個不算缺點的缺點:真正高潮來臨時,假高潮通常已經過去很久了,所以並沒有特別強烈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覺。

這種「玩弄」觀眾心理的技巧不光可以用於宏觀的全片高潮設定,也用於微觀的小段落情節處理。

如果說英劇【IT狂人】最好笑的一集是第二季第一集,幾乎沒有人會反對。這一集裏有一段精彩劇情,是這樣安排的。

女主角在盛會上意外見到熟人同事男主角網管甲。本來四肢健全的網管甲此時坐在輪椅上被人服侍。於是兩人之間發生了一段冷靜的對話,笑點頻頻,是前面一大段情節鋪墊的結果。

需要特別註意的是,二人對話是用正反打的特寫來呈現的。這是十分重要的安排。

說它重要,是因為,觀眾笑得捧腹不已的時候,二人對話終於結束,女主角轉身去要喝的,景別由特寫切到了中景,也就是忽然拉遠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所以觀眾的直觀感受就是:「終於笑完,告一段落了」。

所以觀眾和女主角一起毫無防備地看到了下面這一幕。

明明是同一個辦公室工作的男主角網管乙,居然穿著服務員的工作服在吧台工作——當然,這也是前面劇情積累出來的爆笑點。這個畫面撞入眼簾的時候,意外感瞬間爆表,原因就是心理上觀眾才剛剛結束一個爆笑的高潮,才剛剛開始準備從爆笑的狀態歇下來,所以對下一個笑點毫無防備,那種意外的歡樂無法抑制。

在心理沖擊的角度來說,這一幕如果是特寫鏡頭的話沖擊力更強,但是為了交待這身制服以及吧台的背景,景別只能妥協到中景。導演(剪輯師?)也熟練地在完成內容交待以後用一個正反打迅速把景別切到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