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南韓電影【詩】?

2013-12-05影視

說起女性主義題材電影,南韓導演李滄東2010年的作品【詩】必然繞不開,盡管電影名是詩,聽起來文藝虛無,但電影卻十分現實主義,聚焦女性,聚焦現實。

整部電影的敘事尤其的平實且平胡,並沒有很多花哨的展現,但還是明顯能感覺到李滄東在鏡頭語言上的小「遊戲」。 一旦鏡頭放到了女主角楊美子身上,整個畫面就會有輕微的晃動感。 要穩定住鏡頭並不是難事,況且其他角色的鏡頭明明可以很穩,在反復的來回後,我幾乎可以確認,這種輕微的晃動應該是導演故意為之。 隨之而來的則是,電影給人帶來的慌亂感和不安全感 ,即便女主角楊美子總是打扮得光鮮得體,即便電影的大部份色調相對來說都非常清新的,但 那種搖搖晃晃的飄蕩零落與岌岌可危還是從螢幕內持續不斷地向外溢位 ,讓人產生不祥的預感,在這個65歲的女性身上一定會發生些什麽……

電影有兩條故事線:一,65歲的楊美子報名寫詩班,開始學習寫詩,並且決定寫出一篇詩;二,楊美子的外孫和同學侵犯同校女生,導致女生跳江自殺,為了不讓在外地的女兒擔心,楊美子決定獨自為外孫「善後」,包括籌集500萬賠償金,去受害人家中探訪。

但這條線綁在一起顯得非常怪異和扭曲。 一方面,這個收入微薄的女性要獨自承擔籌集巨額資金的任務,要照顧不懂事的外孫;另一方面,她又要感受生活,試圖從生活中找尋到美,完成自己的詩篇;

更重要的是,她感到痛苦,這種痛苦既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寫不出詩,而是因為那個跳江自殺的女孩。 這位女性本就是善良且對他人的苦難有強烈共鳴的人,更不用說,當她知道女孩的死與自己的孫子有著直接的聯系,她那無法言說的自責與愧疚令她在洗澡時痛哭,但僅僅是哭對她來說是不夠的。所以,最後她選擇了一種決絕的方式來贖罪,來讓痛苦終結。

電影表面上非常平靜,平靜到與常規電影都不同,女孩被侵犯而跳江自殺,這個過程毫無展現,楊美子選擇自殺,這個過程也沒有展現,平靜得反常。但 作為編劇和導演的李滄東卻又是實實在在地給主角設定了多重困境,同時還要求主角楊美子在這些困境中找尋到美,簡直有些殘忍 ,她最後確實也找到了,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殘酷之美,痛苦之美。

01. 生活困境

人們稱呼65歲的楊美子,不是用阿姨、大媽、奶奶等稱謂,而是「楊美子小姐」。這很有趣,在現實中,你很難把小姐的稱呼和一位65歲的女性聯系到一起,而這位楊美子小姐的日常裝扮也的確足以被稱之為「小姐」。

她總是打扮的得體靚麗,愛穿有花紋的衣服和裙子,有好幾頂不同款式的帽子,精神狀態也不錯,看起來非常體面。但她所面對的現實並不如她看起來那麽好。單身,薪水微薄,靠偶爾照顧一位中風患者賺些收入;獨自照看外孫,為他準備一日三餐;在故事中被檢查出了艾爾茲海默癥初期癥狀;和女兒保持著電話聯絡,也能看到兩人的輕松聊天,但看不到女兒對她的生活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她的生活狀態和經濟狀況可想而知,僅僅足夠維持祖孫二人當下的生活,明明自己也已經是老人了,還要靠照顧另外一位老人賺錢。

02.道德困境

作為一名體面的、溫柔的女性,我相信生活的困境對於她來說並不算什麽,更何況她也一直都是這麽過來的,但 比生活困境更讓她心痛的是道德的困境。 在電影的開頭,她目睹了一位少女的死亡以及少女家人的崩潰,她感到難過,將這件事情與別人分享,但別人無動於衷,這個段落或許有些突兀,但足以說明她的同情心和善良。

之後,她又再次詢問了外孫。起初,你可能以為這只是個有點八卦的老太太,但後面的一系列舉動會讓人發現她並非八卦。 這是一個對他人痛苦和苦難感同身受的人,她的同情心,同理心,感受力要遠遠超過周圍的人 ,但偏偏少女的死卻與自己疼愛的外孫有著直接聯系,由此她背負起巨大的壓力和來自內心的道德譴責。她去教堂參加少女的禱告儀式,將少女的照片帶回家,在睡覺時去外孫的房間質問他,可以其痛苦。

而在與其他家長商討賠償時總是如坐針氈,完全不在狀態,她是漠不關心或是敷衍嗎?顯然不是,當她正內心煎熬為一個死去的少女難受時,其他家長卻在討論自己孩子的前途,討論賠償金,討論如何將這件事隱藏起來……

面對掩蓋罪惡,她始終難以融入,於是走出去,看著外面的雞冠花,寫下了一句,「如血般的紅花」,這一句似乎又有很多理解,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用血形容,她也許是在影射罪惡,也許也是在說自己內心的苦痛。

電影中還有其他細節,比如有一些鏡頭,她好像作為一個旁觀者,在觀察自己的孫子,然後搜查他的私人物品,她又為什麽要這樣做?她必然是在尋找孫子是否有懺悔的跡象,但她一直沒找到,索性更直接地將少女的照片擺在餐桌上,孫子回頭看了她一眼,然後扭頭開啟電視,繼續一副無動於衷的態度。

於是乎,她徹底失望了,選擇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為孫子贖罪(不過,贖罪也只是自殺原因之一,並非全部理由)。

03.女性困境

在楊美子的整個家庭中,男性是完全缺失的(外孫尚處未成年,不予考慮),楊美子的丈夫,她的女兒的丈夫,而 電影中所有男性的形象,要麽衰老、虛偽、計算利益,要麽年幼無知 ,唯有一位年長的男性警探表現出了對詩的興趣,對楊美子的關心。楊美子的寫詩班有一個環節,每個學員都坐到講台邊講述一下自己的故事,楊美子講述了關於自己對於姐姐的記憶,講著講著留下眼淚。此處,可以大膽猜測到,她的姐姐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了不幸。

楊美子在電影的最後終於完成為了自己的詩作,題目名為【姐妹之歌】:

那裏怎麽樣呢?

有多寂靜呢?

晚上依然有晚霞聽得到前往森林的鳥叫聲嗎?

沒寄出的信,你收得到嗎?

沒說出口的告白,能傳遞給你嗎?

時間流逝,玫瑰會雕謝嗎?

現在是要道別的時刻

就像停留縱逝的風

就像影子沒有實作的約定

永遠成為秘密的愛情

悲傷的腳踝,所親吻的一片樹葉

連跟隨我的腳印應該道別的時刻

現在黑暗降臨 蠟燭會再次點燃嗎?

我會祈禱希望沒有人留下眼淚我有多麽愛你期盼你會知道

仲夏那長久的等待

像父親臉龐的老舊巷弄

羞澀地背對坐著的野菊花也知道我有多愛你

因你小聲的歌唱而心跳不已

我祝福你

在度過黑色江水之前

用我靈魂的最後一口氣

我開始夢想在某個晴朗的早晨再次醒來,用睡眼惺忪的眼

希望在床頭再次遇見你

電影中,這首詩從「悲傷的腳踝……」開始借跳江自殺的少女的口念出,好像她和楊美子變成了一個人,又好像她變成了遊走現實世界的靈魂。在電影的最後,少女的回眸也令人震撼。

回過頭看這首詩的名字【姐妹之歌】,放到整個電影之中便不難理解, 這首詩是贖罪的詩篇,是死前寫下的遺書,是獻給所有女性的詩篇 ,無論是楊美子,還是楊美子的姐姐、自殺的少女、楊美子的女兒,所有女性,都被這首詩系到了一起。電影是細膩且詩意的,但李滄東也沒有過分渲染這種詩意,他的意圖是「喚醒」,喚醒人們對於女性的關註,無論是少女還是年長的女性。

【詩】是典型的詩意現實主義作品,或者說是現實浪漫主義作品,而這份浪漫也並非是虛無票面或是無病呻吟,這份浪漫,這份美,就是來源於現實,現實的殘酷以及痛苦,實實在在,難以逃避 ,而也只有接受並且感受這種現實,也才能真正發掘到其中的美。所謂殘酷美學,即是如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