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視劇【漢武大帝】的歷史還原度處於什麽水平?

2012-06-03影視

隨便說吧,想到哪說到哪。整體來說,大局還原度很高,情節上改編不少。文戲比武戲好。

1.時代氣質。

給人感覺就是這是漢朝,不是批了皮的清朝。服飾也算考究。就這點,這部劇就稱得上好劇了。

不過龍袍的顏色是不是不對啊?秦屬水德尚黑,而漢屬土德尚黃。我隨便查了下說是到漢文帝時龍袍已是黃色。就算不管這個,武帝朝改正朔易服色,大臣朝服都統一黃色了,皇帝還穿黑的。

2.漢景帝。歷史上的漢景帝是一個刻薄寡恩、腹黑狡猾的明君,劇裏還原得還不錯。不過歷史上的漢景帝城府更深些,騙殺晁錯,以及栗姬拒絕景帝托付後代後景帝心中不爽但並未發作,劇中的真性情一點。整體來說還原度還挺高。最神的一筆就是劉榮之死,想讓你覺得是景帝成心讓郅都逼死劉榮,然後讓你覺得是王太後的手腳(竇太後和漢武帝後來這麽認為的),可仔細想想好像還是漢景帝的手段。

3.漢武帝。漢武一朝人才濟濟,有評價稱武帝愛才不惜才,倒也未必,衛霍和桑弘羊等倒是一直被重用,董仲舒主父偃這類則是用完就扔,很無情的實用主義(有價值的就用,價值榨幹就扔)。劇中有些太欺負衛青了,為了表現武帝的帝王權術。整體來說,還是重復還原了武帝雄才大略又刻薄寡恩(真像他爹)的特點。

4.李廣。劇中對這位老將充滿同情,改編了結局也改了點人設。殺霸陵尉的黑點倒是沒放過。至於李廣為何不能立下封侯之功,劇中給了個數奇這一說法,也暗含了其治兵不嚴、善守不善攻的毛病(對老將的幾次評價,沒點李廣的名字)。歷史上李廣在漠北之戰中奉命包抄迷路,面對衛青派去了解情況的人時含恨自殺,劇中死得倒是悲壯。

5.霍去病。劇中對霍去病刻畫得真不錯,豪氣幹雲、家國大義但又有不恤士卒、貴族習氣,形象還算豐滿。對其大膽的戰法也有刻畫。不足之處在於令兩千年來無數將軍夢寐以求的封狼居胥,竟然用戰報打發了,實屬遺憾。對了,驃騎將軍是武帝為霍去病始設,武帝朝第一次主動出擊時公孫敖不是驃騎將軍,而是騎將軍。

6.衛青。劇中對一代名將的形象刻畫,可謂在國國容,在軍軍容,作為大臣的衛青低調謹慎,作為將軍的衛青氣勢逼人。接下來吐槽開始。不過劇中的衛青在前期比史書記載的要發達,後期更窩囊,這個有不少考證。衛青龍城之戰後封關內侯,劇中有稱萬戶侯有誤,封關內侯還不算封侯,而且衛青本人一共也只有一萬多戶(史記一萬一千多,漢書一萬六千多)。另外對衛青的戰績中斬首數有明顯誇大,比如收復河套之戰把斬首幾千吹到斬首幾萬,漠北大戰把斬首萬九千吹到斬首四萬九千,其目的大概是為了讓衛青的斬首數和霍去病接近些吧,免得顯得衛青名不副實。事實上按史書記載的斬首戰績也是出類拔萃的,再加上其在騎兵戰術的開創之功,與韓白等並稱可謂名副其實。霍去病這個人肉GPS屬於開掛。(至於為何衛霍斬首數差距大,我猜和衛青多是擊潰戰而霍去病多是殲滅戰有關吧,衛青戰法雖然有開創之功但後期似乎主要還是和敵主力對戰,而霍去病則是以集中兵力在敵後方掃蕩零散部落。或者說,衛青打仗主要以奪取物資、消滅敵主力為目標,而霍去病則以殺傷其人力儲備為目標。以首級功論霍去病功大,也難怪將軍們相比跟著衛青更喜歡跟著霍去病。)

7.接著衛青,就說衛青漠北大戰與單於主力的大戰。歷史上是一場遭遇戰,衛青使用武鋼車為陣的新戰法構建正面防守,趁大風起沙塵遮蔽視線時行兩翼包抄,在雙變異數不多一比一交換比的大戰中擊潰敵軍,單於率幾百親兵逃出,衛青率幾千人沒追上。此役漢軍損失九千人(應該基本是擊潰前的損失,擊潰後就是一邊倒),斬首一萬九千人,單於王庭實力應該是基本覆滅。這也能解釋為何衛青不加封、部下沒有封侯的原因,兩人失期、放跑單於、出征損耗巨大足夠抵掉衛青的軍功故而不益封,部下可能也未達到封侯(第二十等爵通侯)標準。但應該仍有不少封爵進爵的。按劇裏設定,斬首四萬余人卻大將軍不加封手下不得侯,這根本說不過去。

8.漠北大戰的戰略目標。劇中是一支滅單於主力一支掃蕩單於王庭,而史書記載則是一支戰單於一支戰左賢王。想想也知道,按劇裏設定,掃蕩後方的部隊能和打主力的一樣嗎?這也是不實之處。

9.接下來就是各種穿越戲改編戲了。單於的時代與關系,中行說的時代,武帝的後宮,一只猹的人設以及與各王子的關系,這些都有為了劇情需要的各種改編。此外就是歷史事件的張冠李戴,包括細柳營事件(文帝改景帝)、丞相職責(文帝朝陳平周勃改景帝朝竇嬰周亞夫)、民謠(兄弟二人不能相容那個,文帝與淮南厲王的改景帝梁王)、扮衛士(故事中的曹操,改成少年武帝)。

10.人設大改。韓嫣。竇嬰的形象也有明顯拔高。

11.外戚。竇太後去世後漢武帝重用王姓田姓外戚,應該是合理的安插外戚限制老臣的勢力,怎麽劇中弄得好像被逼的似的。武帝確實也在逐漸培養忠於自己的勢力再擠掉外戚,但這是一步一步的。再就是衛家的問題,劇中也有體現,這個知乎上有不少分析。為了簡化邏輯、體現武帝的法術詐力而有所修改,可以理解。

12.亂喊大將軍。劇中人物擔任過大將軍的只有竇嬰和衛青,有漢以來也就加個韓信,大將軍的稱呼沒那麽不值錢。

13.戰爭場面。七國之亂時應以車兵步兵為主,騎兵較少,劇中騎兵太多了,騎兵的發展只在文戲中體現而未在戰爭場面中體現。此外,只有在漠北之戰中才有列陣而戰,但打起來又成鬥毆。古代戰陣必是結陣作戰,陣法亂掉則不但指揮別想了,士兵不明形勢也易士氣崩潰,古代的以少勝多之戰很多都是充分利用資訊獲取能力的不足,造成一點突破後大軍士兵不明形勢慌張撤退,導致全軍潰散,劇中未能體現。以漠北之戰衛青部為例,即使衛青三面夾擊單於本部,也只是殺傷大當,但單於就跑了,後來也是傷九千卻獲萬九千級。當然了,這也不強求,也沒幾部拍好過。

14.戰略。劇中詳細展現了漢武帝每次戰役的軍事構想,顯然是下了工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