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怎麽看待有些大學生放假非高鐵、飛機不坐?

2022-02-17科學

其實除了罵「沒事兒瞎吃苦」,我覺得思維差距主要集中在對時間的感受上。

而這時間的感受,其實和現在社會財富創造模式有關。

就說我家上一代人,他們眼中時間不值錢,或者說非工作時間不值錢。

這和他們往往都是在單位上班有關,單位上班,說實話,閑得很,導致下班以後往往精力充沛。

於是,這些精力就可以放在省錢上,比如選坐公交不選打車,選自己做飯不選外賣。

這些時間,反正就放在那裏,你節約了,也不能讓薪資就漲起來,浪費了,也不會讓收入就少一節。

本質上,這是一個理性抉擇帶來的思維慣性,在收入不會短期大振幅提升,甚至只取決於工齡的情況下,平日裏面降低生活支出,就可以對家庭的財政狀況起到明顯的正面效應。

在這樣慣性的支配下,不論是家裏能產生經濟效益的父母,還是父母試圖教育的孩子,都會帶有「以時間換少花錢」的邏輯。

當然,這套存在的基礎,現在全變了。

首先就是生活的節奏快起來了,題主說的硬臥和硬座,說實話,年輕人身體完全抗的下來,硬臥躺著甚至要比坐飛機還舒服,睡一覺就行。

但是節約下來的時間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這些事情可能不是創造財富的,但是在年輕人看來絕對是值得的。

其次就是個紮心的話題,大學生如今也開始賺錢了,這種賺錢可能是直接的,比如做視訊做直播,可能是非直接的,那就是把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為未來做準備。

這裏自我提升為什麽要打個引號,原因很簡單,很多上一輩眼中的自我提升和現在大學生眼中的自我提升是不一樣的。

上一輩可能覺得只有讀書才是自我提升,這在他們那個年代是透過時間產生的真知,而現在大學生到底什麽算未來能變現的自我提升,我也沒辦法準確定義。

總歸就是這種對時間的認知轉變,其實形成了一個大合力,修改了年輕人的認知。

當然,還有一個大家看破不說破的環節,那就是當年綠皮車是為數不多的選擇,飛機和綠皮車的差價太大,不是普通家庭隨便就能承擔的。

而如今,大學寒暑放假往返也就每年四次,很多城市家庭完全負擔得起機票。

這就是社會發展那麽多年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了,分化,這問題下凡是罵的,可能都是當年上車了的群體,而站在題主這邊的,可能都是當年錯過了的群體。

這話題,就深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