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职场

老祖宗有俗话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从职场管理者应该「不慈」、「不善」才行得通?

2022-02-15职场

不是,管理者慈悲为怀,本心善良,这是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的必备条件。

如果一个管理者心狠手辣,人都是敏感的,追随者能够很容易感知到对方早晚有一天会这样对我,会立刻失去民心。

只有慈悲善良,才能得道多助。

但是此慈悲非彼慈悲,此善良非彼善良。

既然谈到慈悲,佛家讲,慈悲有 三重境界

第一重,心有戚戚。 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心中有恻隐之心,这是最基本的同情心。

第二重,与乐拔苦。 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心中不忍,帮助他们快乐,去除他们的苦难,这是第二层慈悲。慈不掌兵,也在这个层次。

第三重,传道解惑。 看到别人受苦受难,心中不忍,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帮助他们自我解脱,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能心无挂碍。

第一重,只有意愿而没有行动,没有意义。第二重,只解决了当下而不管未来。只有第三重,才能让人从此独立。

管理者的慈悲,就是第三重,通过帮助员工认清现实,明白道理,自我解脱。

举个例子,有的员工表现很不好,上班就玩,无心工作,迟到早退。

大多数管理者这时候就会觉得,这个员工良心大大的坏了,必须批评教育。

于是就把员工喊来,说,你怎么能工作时间玩儿呢?
员工说,我工作做完了呀。
管理者说,工作做完了你跟我说啊,这么多活呢,没事儿干你就干整理文档啊!
员工说,好吧。
员工走后,管理者一拍脑门,「不省心啊!」

这是最常见的管理场景,也是最差的方式。

  • 没原因:员工到底为什么表现差?
  • 没计划:员工到底打算怎么做?
  • 没承诺:员工到底愿不愿意做?
  • 三无管理,是管理者以自我为中心,靠本能做出来的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既让员工难受,也让员工没有成长,效果还不好,管理者自己也生气。

    那么,第一重,心有戚戚的管理者怎么做呢?

    哎呀,他表现不好,肯定是有难处了,算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这还不如三无管理,其他员工一看,好么,干不干一个样啊。
    烂员工就会想,他能玩儿,那我也能玩儿,有样学样。
    好员工就会想,我为什么跟这样的人做同事?我为什么在这样的领导手底下干活?这个团队没有希望了,我还是走吧。

    文化烂了,劣币驱逐良币。

    第二重,与乐拔苦的管理者怎么做呢?

    管理者把员工喊过来,最近怎么啦,上班时间看你在玩儿,有啥原因吗?
    员工说,工作做完了,不知道该干啥,就玩儿了一会儿。
    管理者说,哦,工作时间不能玩儿,容易被发现扣钱,之前的事我给你打掩护,你好歹装一装。
    员工说,好滴~

    员工是挺快乐,管理者也为自己博来一个体恤下属的好名声,然而团队绩效不高,大家赚不到钱,也就拿不到高绩效啊。很多技术管理者都是这样的人,纵容下属,用公司资源换自己的好名声。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被公司觉得投入产出比太低,部门里所有人都没有好下场。

    这就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第三重的管理者怎么做呢?

    管理者:刚刚我看你在工作时间玩儿游戏,啥情况?
    员工:我工作做完了,不知道该干啥,就玩儿了一会儿。
    管理者:工作做完了?效率挺高啊,我给你安排的工作你做这么快?怎么做到的?
    员工:我早就做熟了,现在干这些活也就用原来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都不知道干啥。也不光我这样,其他同事也是这样,他们就是装忙比我装得好。
    管理者:我也不是怪你,效率高了这是好事儿啊。现在来看,大家缺少一些挑战啊,天天重复,没有新东西学。
    员工:可不是嘛,干得可没意思了。
    管理者:你看,上次咱俩聊,你说你的成长路线是技术,现在还是吗?
    员工:是啊,还是想学点技术。
    管理者:那这样,我这里有一个探索性的工作,你拿去做做看,对你学习深一层次的技术很有好处。
    员工:行啊,我做做看。

    后面进入授权委责的标准套路。

    这里员工很有积极性,对吧?我之前碰到过没积极性的。

    员工:我不想挑战,现在挺好的。
    我:你看咱俩认识这么久了,我也不跟你讲大道理。咱们就聊点最实际的,上班来干嘛来了。无非是求财求发展。要么多赚点钱,要么学点东西。对吧?你要是工作累,你跟我说,我安排你调休,咱们调休也不统计也不扣钱。但是来上班一天,就干半天,剩下时间就玩儿游戏浪费掉,你这是浪费自己的青春啊。混,咱们去大公司混,我可以给你介绍,但是别再创业公司混啊,这么个小破公司,说黄就黄了,人都可丁可卯的用,怎么可能混得舒服。对不对?
    员工点头:嗯,就是懒了,需要你多提醒着点。
    我:行,这样,你不是希望多了解些技术吗,我这里有个事儿……

    管理就是释放最大的善意,管理者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共赢,手段是谋求业绩目标的达成,帮助员工端正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最有效的手段。

    共赢思维,合作思维,才是第三重慈悲的根本。

    也希望管理者都能慈悲为怀,善用观音法相,也善用金刚怒相。